《登上天竺阁》

时间: 2025-01-26 02:18:12

欹阁倚危巅,疏钟破暝烟。

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

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

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上天竺阁
作者: 姜龙 〔明代〕

欹阁倚危巅,疏钟破暝烟。
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
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
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天竺阁时的所见所感。阁楼倾斜在险峻的山顶,远处隐约传来的钟声似乎穿透了暮色中的烟雾。山涧蜿蜒而去,远景与近处的山峰相连,翠绿的波涛环绕其间。这里再也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我在静静地仰望夜空中的明月。想来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坐在这里更能体悟到深邃的道理。


注释:

字词注释:

  1. 欹阁:倾斜的阁楼。
  2. 危巅:高耸的山顶。
  3. 疏钟:稀疏的钟声。
  4. 破暝烟:穿透暮色的烟雾。
  5. 涧回:山涧的回环。
  6. 峰抱翠涛:山峰环绕着翠绿的波涛。
  7. 容尘地:容纳尘埃的地方,指喧嚣的世俗。
  8. 刚余:只剩下的。
  9. 通玄:通达深奥的道理。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月天”与古代文人常常在月夜时思考哲理的情境相呼应,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对话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龙,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登上天竺阁时,可能是一次旅行或登高望远的经历。此时社会环境动荡,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哲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天竺阁为背景,描绘了高处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首句“欹阁倚危巅”即设定了一个高耸且略显不稳的环境,给人一种险峻而又奇特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疏钟破暝烟”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钟声在静谧的暮色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呼应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景色的描写通过“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展现出山水的层次感,远处的山涧与近处的山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这种自然景象不仅仅是外在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的映射,象征着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最后两句“无复容尘地,刚余看月天”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诗人置身于无尘的境地,仰望着明月,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得以升华。结尾的“想应风雨夜,枯坐更通玄”则暗示着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更能在孤独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这种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欹阁倚危巅:描述阁楼的倾斜及其位置的危险,营造出一种高耸的感觉。
  2. 疏钟破暝烟:钟声在夜幕中传来,暗示着一种孤寂与宁静。
  3. 涧回遥带合:描绘山涧的曲折,景物间的连接,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4. 峰抱翠涛连:山峰与水波的相依相连,象征生机与灵动。
  5. 无复容尘地:表达了远离尘世喧嚣的状态。
  6. 刚余看月天:此时诗人仰望月亮,内心陶醉于这份宁静。
  7. 想应风雨夜:联想到恶劣天气下的孤独。
  8. 枯坐更通玄:暗示在静坐中能够领悟更深的道理。

修辞手法:

  • 比喻:无复容尘地,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拟人:钟声似乎在与诗人对话,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涧回遥带合,峰抱翠涛连”,工整且富有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在高处独处时的哲理感悟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诗人的追求与理想。
  2. :代表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反思。
  3. :象征自然的灵动与变化。
  4. :象征高远与追求的目标。
  5. :象征孤独与深邃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姜龙
    • C. 杜甫
  2. “欹阁倚危巅”中的“欹”字意思是什么?

    • A. 直立
    • B. 倾斜
    • C. 高大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包括哪些元素?

    • A. 山、涧、月
    • B. 河、树、云
    • C. 沙、石、海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登高》 - 杜甫
  2.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登高所见,但更着重于人生感慨。
  • 《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夜晚的景象抒发对历史的思考,与姜龙的诗在情感深度上有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姜龙研究》
  2. 《古诗词鉴赏入门》
  3.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