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怀并引 其八》
时间: 2025-01-25 01:3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溯汉水西,言陟太和巅。
太和高万丈,乌兔疑倒旋。
诸峰亦儿孙,五岳岂比肩。
中多学道侣,相与證真诠。
真诠何可得,依稀守丹田。
夜梦玄帝语,鼓琴宁俟弦。
汝归有馀师,汝师言更玄。
无思与无为,斯言信不偏。
北面终邹鲁,庶几永无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汉水西边的回忆,提到要攀登太和山的顶峰。太和山高达万丈,甚至连乌兔也在空中疑似旋转。众多的山峰都是太和山的儿孙,五岳又怎能与之比肩。在这里有许多道友,大家共同探讨真理的原则。然而,真正的原则又如何能够得到呢?只能模糊地守护丹田。夜里做梦时,听见玄帝的教诲,弹琴时宁愿等待琴弦的响声。你归来后有更多的老师,而你的老师所言更为深奥。无思无为,这样的说法确实不偏颇。北面终究是邹鲁,愿永远不再犯错。
注释:
- 汉水:指流经汉中的一条河流,常用作地理的象征。
- 太和:指太和山,象征着高峰和道教的理想境界。
- 乌兔:传说中的动物,常与月亮有关,象征变化和神秘。
- 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象征着高大和伟岸。
- 丹田:道教术语,指身体内的一个能量中心。
- 玄帝:道教中的神灵,象征智慧和真理。
- 无思与无为:道教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顺应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纯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涉及道教思想和自然景观,风格清新,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道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创作,表达了对道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与友人共同探讨真理的渴望。
诗歌鉴赏:
《纪怀并引 其八》是一首具有深厚道教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太和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高峰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作者用“归溯汉水西”开篇,既有地理上的回溯,也有心理上的追忆,展示了他对故土和理想的深切情感。接下来,诗中提到的“太和高万丈”,不仅是对山的赞美,更是对道教理想境界的象征。
诗中反复提到的“真诠”,表明了作者对道教真理的探索,尽管“真诠何可得”,但他仍旧努力守护内心的“丹田”,显示出一种追求宁静和内心平和的态度。梦中与玄帝的交流,代表了他内心深处对智慧的渴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和谐,意象丰富,既有理想的追求,又有现实的思考,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所提到的“无思与无为”,则是道教哲学的体现,强调自然的法则和内心的宁静,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溯汉水西:回忆汉水以西的情景,表达思乡之情。
- 言陟太和巅:提到攀登太和山的愿望,象征追求理想。
- 太和高万丈:赞美太和山的伟岸,暗示道教思想的崇高。
- 乌兔疑倒旋:用乌兔象征变化,暗示自然的神秘。
- 诸峰亦儿孙:众多山峰是太和的后裔,强调其伟大。
- 五岳岂比肩:强调太和山的独特,五岳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 中多学道侣:指出这里有许多道友,体现共修的氛围。
- 相与證真诠:共同探讨真理,显示对道教思想的追求。
- 真诠何可得:反映对真理的渴望和探索的艰难。
- 依稀守丹田:模糊地守护内心的能量中心。
- 夜梦玄帝语:梦中得到神灵的教诲,象征智慧的传承。
- 鼓琴宁俟弦:弹琴时宁愿等待琴弦的声音,表达对时机的把握。
- 汝归有馀师:你回到家乡还有许多老师。
- 汝师言更玄:你的老师所言更加深奥,暗示学习的持续。
- 无思与无为:道教的哲学,强调随顺自然。
- 斯言信不偏:这样的说法确实不偏颇,反映出道教思想的合理性。
- 北面终邹鲁:北面是邹鲁,象征文化的根源。
- 庶几永无愆:愿意永远不再犯错,表达对道德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太和山比作理想的高峰,象征追求的目标。
- 拟人:将山峰和动物赋予生命,增强诗意。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次使用对仗,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的追求和内心对真理的渴望,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哲思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和:象征道教的理想境界。
- 丹田:道教中能量的中心,代表内心的修炼。
- 玄帝:智慧的象征,代表真理的传承。
- 乌兔:象征变化和神秘,反映自然的奥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太和”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种哲学
C. 一位神灵
D. 一条河流 -
“无思与无为”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 逻辑学 -
诗中所提到的“丹田”是指什么? A. 地理位置
B. 内心的能量中心
C. 一种饮食习惯
D. 一种乐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庐山谣》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高峰的向往,但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孤独感。
- 《庐山谣》: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江雪》:通过雪景表达了孤独和思考,具有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