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和孙蒲江□□上元词》
时间: 2025-04-28 06:13: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见王正班玉瑞。霁月光风,恰与元宵际。
横玉一声天似水。阳春到处皆生意。
十载奔驰今我里。昔元非,未信今皆是。
风月惺惺人自醉。却将醉眼看荣悴。
白话文翻译:
我又一次见到了王正班的玉瑞。清澈的月光和和煦的春风,正好与元宵佳节相逢。
一声清脆的玉笛声,仿佛天上的水波荡漾。阳春到处都充满了生机。
经过十年的奔波,我今日回到了这里。往昔的元宵不再相信,现在的一切都真实存在。
在这风月之下,人与人都醉得惺惺相惜。醉眼看去,浮华的荣华与凋零的衰败尽收眼底。
注释:
- 王正班:指代王正班的表演团体,可能与元宵节的灯会表演有关。
- 霁月光风:指的是雨过天晴后的明月和清风,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 横玉:指的是玉笛,象征着音乐的清脆悦耳。
- 阳春:春天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十载奔驰: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多事情。
- 荣悴:荣华与衰败,象征着人生的得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190年-1260年),字次翁,号白沙,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元宵佳节,正值春天,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节日氛围,表达了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悟,反映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诗歌鉴赏:
《蝶恋花 和孙蒲江□□上元词》是一首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节日氛围,展现了人们在元宵佳节的欢愉和思绪。开篇的“又见王正班玉瑞”不仅引入了节日的背景,还带有一丝怀旧之情。接着,诗人通过“霁月光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玉笛的声响“天似水”,在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中,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起过往的十年,感慨万千:“昔元非,未信今皆是”,表达了人生浮沉的哲理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以“醉眼看荣悴”作结,既是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情感的细腻流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见王正班玉瑞:再一次见到王正班的演出,暗示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 霁月光风,恰与元宵际:清明的月光和春风正好与元宵节相遇,营造出节日的欢乐气氛。
- 横玉一声天似水:清脆的玉笛声响起,似乎让人感受到天上的水波荡漾,表现了音乐的美妙与自然的和谐。
- 阳春到处皆生意: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处处充满生机与希望。
- 十载奔驰今我里:经过十年的风雨,今天终于回到了这里,感慨时间的流逝。
- 昔元非,未信今皆是:回首往昔,昔日的事物如今都已成真,反映了对现实的感悟。
- 风月惺惺人自醉:在这美好的风月之下,人们彼此欣赏,醉心于这美好时刻。
- 却将醉眼看荣悴:醉眼看去,世间的荣华与衰败尽收眼底,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比作水,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风月之间的“惺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与个人的感慨,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生活的珍惜,以及对人生荣华与衰败的深刻思考。诗人以轻松愉悦的外表下,隐藏着对生命无常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正班:象征着节日的热闹与欢愉。
- 霁月光风:代表了清新、宁静与美好的春天景象。
- 玉笛:象征着音乐的清脆与人们的欢愉。
- 阳春:象征着生机、希望与新的开始。
- 荣悴:象征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霁月光风”中的“霁”是什么意思? A. 雨后晴朗
B. 风和日丽
C. 月明风清
D. 霜降 -
“十载奔驰”表示了作者经历了多少年的时间? A. 五年
B. 十年
C. 二十年
D. 三十年 -
诗中提到的“荣悴”主要是指什么? A. 春天的花朵
B. 人生的得失
C. 自然的变化
D. 节日的欢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温庭筠的《梦江南》
诗词对比:
- 魏了翁与李清照的诗作都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但魏了翁更侧重于自然和人生的哲理,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魏了翁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