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和老人春行》

时间: 2025-02-04 15:39:50

抗疏明时效伏伽,一归七度试春纱。

柔风绿遍庭前草,细雨红催陌上花。

惠远买来犹浊酒,赵州吃去只粗茶。

回头恰恰莺啼处,黄四娘今尚有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抗疏明时效伏伽,一归七度试春纱。
柔风绿遍庭前草,细雨红催陌上花。
惠远买来犹浊酒,赵州吃去只粗茶。
回头恰恰莺啼处,黄四娘今尚有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踏青时的情景,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回忆起往年与友人一起度过的时光。春风吹拂,草地一片绿意,细雨滋润着路旁的花朵。惠远带来的浊酒仍可饮用,赵州的茶虽然粗糙却别有风味。诗人回首,恰好听见莺鸟啼鸣,想起黄四娘依然有家可归。

注释:

  • 抗疏:指抵挡疏远的情感或关系,这里暗示对于过去的怀念。
  • 明时:指明代,可能暗示这首诗写作时对比的历史背景。
  • 伏伽:可能为某个地方或事情的代称,具体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
  • 春纱:春季的轻薄衣物,象征春天的温暖与柔和。
  • 惠远:可能指代某位朋友或知己,带来浊酒。
  • 黄四娘:可能是诗人熟识的人,代表着温情和人际关系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宋代诗人,字子厚,号山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咏物诗、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人、故乡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借助春日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谨和老人春行》是一首典型的春日田园诗,诗人在游览春景时,感受到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美好,情感显得格外细腻。诗的开头“抗疏明时效伏伽”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柔风绿遍庭前草,细雨红催陌上花”两句,将春天的气息生动地呈现出来,鲜明的色彩和温柔的气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

诗中的“惠远买来犹浊酒,赵州吃去只粗茶”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生活的简单,酒与茶虽然粗糙,但却是友人间情感的载体,透露出一种平实而真诚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回头恰恰莺啼处,黄四娘今尚有家”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黄四娘的“家”不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更是对温暖和归属感的向往,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细腻的春景描写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抗疏明时效伏伽:表达对过去明代的怀念,可能暗指某种遗失的美好。
  2. 一归七度试春纱:描绘春天的季节感,诗人经历多次春天的感受。
  3. 柔风绿遍庭前草:春风吹拂,草地生机盎然,展现自然的活力。
  4. 细雨红催陌上花:细雨滋润,花朵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美好。
  5. 惠远买来犹浊酒:提到朋友惠远,生活中的简单乐趣。
  6. 赵州吃去只粗茶:即使是粗茶,也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
  7. 回头恰恰莺啼处:诗人回头之际,恰好听见莺鸟的歌唱,增添了春天的生动。
  8. 黄四娘今尚有家:回忆起黄四娘,唤起对于家庭和归属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春纱、浊酒、粗茶等物象比喻生活的简单与真实。
  • 拟人:细雨和莺啼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情感,增加了诗的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的工整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情的珍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温暖与生命的复苏。
  • 庭前草: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陌上花:象征美丽与希望。
  • 浊酒:代表友情与简单生活。
  • 莺啼:象征春天的生动与活力。
  • 黄四娘: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延续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惠远”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位朋友
    C. 一种饮料
    D. 一个地方

  2. 诗中“柔风绿遍庭前草”表达了什么意象? A. 秋天的萧瑟
    B. 春天的生机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3. “赵州吃去只粗茶”中的“粗茶”暗示了什么? A. 生活的奢华
    B. 生活的简单
    C. 生活的苦涩
    D. 生活的复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对比,洪咨夔的《谨和老人春行》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两者都展现了各自时代的情感与思考,反映出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洪咨夔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