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饼焦》

时间: 2025-02-04 15:33:47

万斛精神一握身,清吭宛转欲飞尘。

鸡才唱后便知晓,燕未来前先得春。

惊觉海棠休苦睡,提醒杨柳莫空颦。

最怜吉语能相报,麦熟同为鼓腹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斛精神一握身,
清吭宛转欲飞尘。
鸡才唱后便知晓,
燕未来前先得春。
惊觉海棠休苦睡,
提醒杨柳莫空颦。
最怜吉语能相报,
麦熟同为鼓腹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万斛的精神凝聚在手中,
清脆的歌声宛如飞扬的尘埃。
鸡一叫便知道黎明已至,
燕子未到前春意已先知。
惊醒海棠花儿莫再沉睡,
提醒杨柳别再空自愁眉。
最可怜的还是那互报吉祥话,
麦子成熟时大家同为饱腹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斛:古代重量单位,表示数量极多,这里指精神的充沛。
  • 清吭:清脆的声音。
  • 飞尘:飞扬的尘土,形容声音清晰动听。
  • 鸡才唱后:鸡一叫之后,暗指清晨。
  • 惊觉:突然觉醒,意识到。
  • 海棠:一种花,象征着春天。
  • 杨柳:杨树和柳树,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
  • 吉语:吉祥的话语。
  • 鼓腹人:指充满食物的人,这里象征丰收。

典故解析

  • 鸡鸣:古代诗歌中常用鸡鸣象征清晨的来临,代表新的开始。
  • 燕子:燕子作为春天的信使,常与春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
  • 海棠杨柳:两者皆为春季花木,象征春的生机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子云,号为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关注四时变化和生活琐事。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复苏的感悟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婆饼焦》是一首表现春天气息与人间温情的诗作。首句“万斛精神一握身”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对生命力的把握,显示了其充沛的精神状态。接下来的“清吭宛转欲飞尘”则通过声音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轻快而灵动的氛围,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

“鸡才唱后便知晓,燕未来前先得春”进一步将春天的到来与自然界的变化紧密相连,表现出自然与生活的和谐。诗中对海棠与杨柳的描写,既是对春天花木的赞美,也是对生命觉醒的呼唤,传达出一种珍惜时光、不再沉睡的情感。

最后两句“最怜吉语能相报,麦熟同为鼓腹人”则将诗的情感升华至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互助,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共同体的深刻理解与珍惜。整首诗以清雅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他人的关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斛精神一握身:形容诗人精神饱满、意气风发。
  2. 清吭宛转欲飞尘:声音如同飞扬的尘土,清晰而动听,暗示春天的气息。
  3. 鸡才唱后便知晓:鸡鸣代表黎明,暗示新的一天开始。
  4. 燕未来前先得春:燕子未到,春意已知,象征春天的来临。
  5. 惊觉海棠休苦睡:提醒海棠花要从沉睡中觉醒,象征生命的复苏。
  6. 提醒杨柳莫空颦:劝杨柳不要再愁苦,表达对春天的期待。
  7. 最怜吉语能相报:称赞互相传递吉祥话语的人情美。
  8. 麦熟同为鼓腹人:指丰收的喜悦,大家共享生活的富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声音比作飞尘,形象生动。
  • 拟人:海棠和杨柳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句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与人际的温情,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象征美丽与春天的到来。
  • 杨柳:象征柔情与生命的坚韧。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希望与新生。
  • 麦子:丰收的象征,代表生活的富足与共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鸡才唱后便知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 A. 黄昏
    • B. 清晨
    • C. 正午
    • D. 深夜
  2. “海棠休苦睡”中“苦睡”是指什么?

    • A. 睡觉时间过长
    • B. 对生活的困惑
    • C. 对春天的期待
    • D. 对生命的沉迷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生活的无奈
    • B. 对自然的感悟与人情的珍视
    • C. 对历史的反思
    • D. 对孤独的描写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春江花月夜》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与《婆饼焦》同样描绘春天的意象,但前者更多关注自然景色的和谐美,后者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洪咨夔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