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烛》
时间: 2025-01-25 01:35: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刻烛
玉笋班头客,文章绝代奇。
奉璋陪内宴,刻烛赋新诗。
指认红莲影,安排丽藻辞。
绝嫌痕已迫,只恐句来迟。
花烬将残处,宫袍欲夺时。
宠荣归佩晚,金炬出天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客人,宛如美玉般的笋子,文章才华出众。该客人参加了一场宴会,诗人在烛光下创作新诗。诗人指点着红莲的影子,安排着华丽的辞藻。诗人感到时间紧迫,生怕诗句来得太迟。就在花烬快要燃尽的时候,宫袍仿佛想要夺走时光。宠爱与荣华归于晚年,金色的烛火在天台上燃烧。
注释
- 玉笋:比喻美好的事物,通常指人的才华或外貌。
- 奉璋:古代以璋作为礼器,表示尊贵的身份。
- 刻烛:指在烛光下写诗,意指在夜晚静谧的环境中创作。
- 红莲影:红莲为一种美丽的花,影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情感。
- 丽藻辞:美丽的辞藻,形容诗歌的华美和优雅。
- 花烬:指蜡烛快要熄灭时的残留,象征时间的流逝。
- 宫袍:指华丽的衣服,象征着荣华富贵。
- 金炬:金色的烛火,代表光明和希望。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美丽事物的描写,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诗人通过宴会和烛光下的创作,体现了文人的才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希逸,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诗人常以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刻烛》是林希逸在一个宴会上创作的诗,表现了他在欢聚时刻的灵感和创作欲望。正值盛世,文人们聚集于此,互相交流,诗歌成为了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诗歌鉴赏
整首《刻烛》展现了诗人在优雅的环境中创作的情景,表现出文人独特的情怀与对时光流逝的敏感。诗中“玉笋班头客”一语,既称赞了来宾的才华,又暗示了诗人自我期许。通过“刻烛赋新诗”,诗人将写作与烛光紧密相连,烛光象征着灵感和创造力的闪现。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现出对时间的焦虑,“绝嫌痕已迫,只恐句来迟”,此句中透出一种急切与不安,显示了诗人对作品质量的追求。最后几句,诗人以“金炬出天墀”结束,给人以希望与无限可能,象征着在华美的夜晚,才华犹如烛火般闪耀,给人以光明的未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笋班头客:比喻才华出众的来宾,像玉一样纯洁美好。
- 文章绝代奇:形容其文章才华超凡脱俗。
- 奉璋陪内宴:在宴会上,诗人陪着尊贵的客人,表明身份与地位。
- 刻烛赋新诗:在烛光下写作新诗,体现了创作的环境与灵感。
- 指认红莲影:用红莲的影子指引灵感,象征着美好与灵感。
- 安排丽藻辞:精心安排华丽的辞藻,表现了对语言的讲究。
- 绝嫌痕已迫:对时间的敏感,生怕创作过程中留下遗憾。
- 只恐句来迟:担心句子来得太晚,反映出一种焦虑感。
- 花烬将残处:花烬即将熄灭,象征时间的流逝。
- 宫袍欲夺时:华丽的衣袍似乎想要占据时间,突出荣华的短暂。
- 宠荣归佩晚:到晚年才得到荣华,反映人生的无常。
- 金炬出天墀:金色的烛火在天台上燃烧,象征光明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客人比喻为“玉笋”,突显其美好与珍贵。
- 拟人:宫袍仿佛有欲望夺走时间,赋予物品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工整,对仗的使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文人创作时的灵感碰撞。诗人在烛光中创作,代表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热爱,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笋:象征美好与高雅,体现了诗人对才华的赞美。
- 刻烛:象征创作与灵感,表现了文人的创作环境。
- 红莲:代表美好事物,象征着优雅与艺术。
- 花烬: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玉笋班头客”中的“玉笋”比喻的是什么?
- A. 文章
- B. 来宾的才华
- C. 宴会
- D. 诗人自己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金炬出天墀”意味着_____。
-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时间的无所谓态度。对还是错?
答案
- B. 来宾的才华
- 光明与希望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林希逸《刻烛》与李白《夜泊牛津》:两首诗均展现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创作情感,但林希逸更注重宴会与光影的结合,而李白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粗略解读
林希逸的《刻烛》注重于宴会中的人际关系和创作灵感,表现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艺术的热爱。而李白的《夜泊牛津》则通过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达了更为深沉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