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1-11 09:50: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作者:谭献 〔清代〕
下马门前人似玉。一听班骓,便倚栏干曲。
乍见回身蛾黛蹙。泥他絮语怜幽独。
燕子飞来银蒜触。却怕窥帘,推整罗裙幅。
语在修眉成在目。无端红泪双双落。
白话文翻译:
在马门前下马,见人如玉般美丽。听到班骓的声音,便倚着栏杆轻声吟唱。
突然回头见她,眉如蛾翘,神情婉约。泥土般的絮语让我怜惜她的幽独。
燕子飞来,像银蒜般轻触,却又害怕窥视帘后,整理她的罗裙。
言语藏于修眉之间,目光中流露情意。无缘无故,泪水双双滑落。
注释:
- 班骓:古代名马,象征着高贵和优雅。
- 蛾黛:指眉毛如同蝴蝶翅膀般细长,形容女子的美丽。
- 泥他:意为“让他”,即让他人感到。
- 银蒜:形容燕子飞来的轻盈和灵巧。
- 罗裙:指轻薄的裙子,常用以形容女子的服装。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班骓”可能与历史上的名马有关,常用来象征高贵和优雅的气质。此外,诗中“蛾黛”可追溯到古代对女子美丽的描写,体现了古人对女性外貌的崇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献,清代著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出色的文学造诣而闻名。其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生活。
创作背景:
《蝶恋花》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爱情和女性美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整体以柔和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美丽和内心的孤独。开篇“下马门前人似玉”便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这位美丽的女子,仿佛她是从古代画卷中走出的仙子。作者通过“班骓”的音律,传达出一种优雅的氛围,展示了古代文化中的高贵与典雅。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乍见回身蛾黛蹙”展现了女子的羞怯与妩媚,构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中提到的“泥他絮语怜幽独”,则透露出一种怜惜和孤独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女子内心的寂寞与渴望。
燕子飞来的描写,则是对自然的呼应,象征着自由与柔情。然而,诗人又表现出对窥视的害怕,反映了女子内心的脆弱与敏感。最后一联“无端红泪双双落”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红泪的流淌象征着无奈和心痛,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思考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下马门前人似玉:描绘出美丽女子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对其的赞美。
- 一听班骓,便倚栏干曲:听到美好的声音,激起了诗人的情感,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倾慕。
- 乍见回身蛾黛蹙:回头一瞥,女子的神态显得娇羞动人。
- 泥他絮语怜幽独:诗人对女子的怜惜,表现出对她孤独内心的理解。
- 燕子飞来银蒜触:燕子的轻盈和女子的柔美相呼应,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 却怕窥帘,推整罗裙幅:隐喻女子内心的矛盾与脆弱。
- 语在修眉成在目:言语与眼神传达出情感的复杂。
- 无端红泪双双落:感情的宣泄,表达了无奈与心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人似玉”比喻女子的美丽,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拟人:燕子飞来时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情景的交融。
- 对仗:如“语在修眉成在目”,平衡了句子结构,增添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女子的美丽为线索,展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深刻感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真爱的渴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人似玉:象征高贵和美丽。
- 蛾黛:代表女子的柔美与婉约。
- 燕子: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红泪:象征感情的伤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马门前人似玉”中“似玉”用来形容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动物
-
“无端红泪双双落”中的“无端”指的是什么?
- A. 有原因
- B. 没有理由
- C. 暗示未来
-
诗中提到的“班骓”象征什么?
- A. 高贵与优雅
- B. 暴躁与狂野
- C. 平庸与普通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情感的思考,展现出女性的内心世界,情感细腻而丰富。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从男性的视角出发,展现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情感更加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是对《蝶恋花》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词的美妙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