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帝城父老》

时间: 2025-02-04 13:41:21

帝城父老,三岁望尧心。

天远玉楼深。

龙颜仿佛笙箫远,肠断属车音。

离宫春色琐瑶林。

云阙海沈沈。

遗民犹唱当时曲,秋雁起汾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帝城父老,三岁望尧心。
天远玉楼深。
龙颜仿佛笙箫远,
肠断属车音。
离宫春色琐瑶林。
云阙海沈沈。
遗民犹唱当时曲,
秋雁起汾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帝城中老百姓的心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年来,大家都在期待尧帝那样的明君降临。远处的天际,玉楼高深,显得遥不可及。龙颜(皇帝的面容)仿佛在远处的笙箫声中若隐若现,听到车声时心中不免感到悲伤。离宫的春色依旧如绮丽的瑶林一般,然而云阙(指天宫)似乎在海面上沉沉浮浮。遗留下来的百姓还在唱着当年的曲子,秋雁在汾河的阴影中飞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帝城:指的是京城,古代帝王的居所。
  • 父老:指年长的百姓。
  • 望尧心:期望像尧帝那样的仁明君主。
  • 龙颜:指皇帝的面容。
  • 笙箫:古代乐器,象征美好和谐的音乐。
  • 肠断:形容非常悲伤。
  • 瑶林:美丽的森林,常用以形容春色的美好。
  • 云阙:指天上的宫殿,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 遗民:留下来的老百姓,常常表示对往昔的怀念。

典故解析:

  • :尧是中国古代的圣君,象征着明君治理之道。
  • 秋雁:常用以喻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以豪放、奔放著称,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期间,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诗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明君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导引·帝城父老》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全诗以“帝城父老”的视角展开,表现了老百姓对明君的期盼和对国家的忧虑。开篇三句,描绘了人们对理想治世的向往,尤其是“望尧心”一语,直接点出了诗中人们对尧帝的向往,将古代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的“龙颜仿佛笙箫远”则用音乐的意象,传达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仿佛皇帝的仁德和美好只存在于耳边的乐声中。诗人在这里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悲伤,尤其是“肠断属车音”,展现出一种深切的忧伤情感。

后面的句子则通过“离宫春色琐瑶林”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盎然,尽管外表看似美好,内心却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往昔的怀念。而最后两句则以“遗民犹唱当时曲”和“秋雁起汾阴”结束,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美好理想的期待,也有对现实的感叹,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城父老,三岁望尧心:老百姓对明君的期盼已经持续了三年。
  2. 天远玉楼深:美好的理想似乎遥不可及。
  3. 龙颜仿佛笙箫远:皇帝的形象在音乐声中若隐若现,表达出一种梦幻般的遥远感。
  4. 肠断属车音:听到车声时,心中充满了悲伤。
  5. 离宫春色琐瑶林:离宫的春色依旧美丽如瑶林,暗示着美好的外表。
  6. 云阙海沈沈:云阙在海面上沉沉浮浮,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沉重。
  7. 遗民犹唱当时曲:老百姓仍然在唱着过去的曲子,怀念往昔。
  8. 秋雁起汾阴:秋天的雁群在阴沉的汾河上飞起,象征着思乡与离别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龙颜”比喻皇帝,增添了诗意。
  • 对仗:如“云阙海沈沈”,增加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通过音乐和情感的描绘,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人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体现了苏轼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帝城:代表皇权与统治。
  • 父老:象征普通百姓的情感。
  • 玉楼:美好的理想与身处的高处。
  • 龙颜:象征皇帝的权威与仁德。
  • 瑶林: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希望。
  • 秋雁:象征离别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岁望尧心”中的“尧”指的是: A. 诗人
    B. 明君
    C. 皇后
    D. 百姓

  2. “云阙海沈沈”意在表达: A. 理想的遥远
    B. 现实的沉重
    C. 春天的美好
    D. 离别的忧伤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导引·帝城父老》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苏轼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苦难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