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欹鬟堕髻摇双桨
作者: 冯延巳
欹鬟堕髻摇双桨,
采莲晚出清江上。
顾影约流萍,
梦歌娇未成。
相逢颦翠黛,
笑把珠解。
家住柳阴中,
画桥东复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清江上采莲的场景。她的发髻因轻摇双桨而稍稍倾斜,身影映在水中,与浮萍相互映衬。她的梦中唱着未完成的娇歌,偶然相遇时,眉头微颦,笑着解开珠串。她的家在柳树阴影下,画桥的东边又是另一处东边。
注释:
- 欹鬟:倾斜的发髻,形容女子的妆容因划船而有些不整。
- 堕髻:指发髻的松散。
- 摇双桨:划船时,双手摇动桨。
- 采莲:采摘莲花,象征着美好和清新。
- 顾影:回头看自己的影子。
- 约流萍:与浮萍相互映衬。
- 梦歌娇未成:梦中的歌声还未完成,暗示女子的羞涩与渴望。
- 相逢颦翠黛:相遇时微微皱眉,形容女子的妆容。
- 笑把珠解:轻松地解开珠链,表现女子的灵动与妩媚。
- 家住柳阴中:指她的住所在柳树的阴影下,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 画桥东复东:描述家在画桥的东边,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承宗,唐末五代时期的词人,擅长词作,尤其以婉约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描绘女性的柔美与情感,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五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的时期,诗词中常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菩萨蛮·欹鬟堕髻摇双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位女子在清江上采莲的美丽场景。全诗的情感基调柔和而细腻,表现出作者对女性柔美形象和内心情感的细致刻画。诗中,女子的“欹鬟”和“堕髻”不仅描绘了她的外貌,更暗示她在水中摇动双桨时的灵动和活泼。她的“顾影约流萍”,则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思索的情绪,仿佛在与水面上的浮萍对话,映射出她内心世界的细腻变化。
“梦歌娇未成”一句,极富诗意,展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未实现的愿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后面的“相逢颦翠黛,笑把珠解”则体现了她与他人相遇时的羞涩与欢愉,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青春与活力。
整首词以清江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情感的画面,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欹鬟堕髻摇双桨:描写女子的发髻因摇动桨而倾斜,生动展现其优雅的动作。
- 采莲晚出清江上:她在清江上采莲,时光是傍晚,增添了一种温柔的氛围。
- 顾影约流萍:她回头看自己的影子,与水中的浮萍相映成趣,暗示了她的孤独与思考。
- 梦歌娇未成:她的梦中有美好的歌声,却未能完全表达,表现出内心的渴望。
- 相逢颦翠黛:与他人相遇时,她微微皱眉,展现出她的含蓄与美丽。
- 笑把珠解:她轻松地解开珠串,显示出活泼的性格与灵动的气质。
- 家住柳阴中:她的住所在柳树阴影下,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画桥东复东:她的家在画桥的东边,增添了空间感的层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顾影约流萍”,将影子与浮萍相比较,增添了诗意。
- 拟人:通过描写女子的动作和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词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述女子的采莲活动,展现了青春的美好与对爱情的向往。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敏感,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富有情感的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欹鬟:象征着女子的柔美与娇羞。
- 清江:代表了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流萍:象征着漂泊与孤独。
- 珠链:代表着女子的装饰与内心情感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女子在什么地方采莲? a) 河边
b) 清江上
c) 湖边 -
诗中“梦歌娇未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伤
c) 渴望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画桥”有什么象征意义? a) 代表距离
b) 代表美好
c) 代表家园
答案:
- b) 清江上
- c) 渴望
- c) 代表家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的情感与生活场景。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风格各异但情感共通。
诗词对比:
- 冯延巳与李清照:两者都擅长抒发女性情感,但冯延巳的细腻柔美与李清照的豪放中带有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