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时间: 2025-01-26 23:49:15

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鸣鸠雨欲飞。

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风起却添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鸣鸠雨欲飞。
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风起却添衣。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傍晚,我在柴桑感到思念依依;
屋角的鸠鸟在鸣叫,预示着雨要来了。
昨天已经熄灭了寒食节的火,
春风吹动花瓣,却让我又不得不添上衣服。

注释:

  • 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苏轼曾在此地生活。
  • 春晚:春天的傍晚。
  • 思依依:思念之情浓厚,依依不舍。
  • 鸣鸠:指鸠鸟的叫声,常用来象征哀伤。
  • 寒食火:指寒食节时的火,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一个节日,按照习俗在这一天不得生火。
  • 吹花风:春风吹动花瓣,象征春天的气息。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子推的节日,传统上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只吃冷食。
  • 鸠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鸠鸟的鸣叫常被视为哀伤的象征,常出现在诗歌中,传达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又有细腻婉约,常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苏轼的生平经历丰富,曾历任多地官职,因政治原因多次遭贬,贯穿其一生的反思与感悟在其作品中有深刻体现。

创作背景:

这首《绝句》创作于苏轼被贬至杭州期间,正值春天,诗人感受到春日的气息与心中的思念。诗作反映出他在异乡的孤独感以及对故土的思恋。

诗歌鉴赏:

这首《绝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晚上的景象,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开篇“柴桑春晚思依依”即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带着一种淡淡的忧愁。诗人通过“屋角鸣鸠”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鸠鸟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接下来的“昨日已收寒食火”则引入了节日的意象,表现出节日的结束和生活的常态。寒食节是悼念先人、寄托思念的时刻,诗人用此来增强思乡之情。最后一句“吹花风起却添衣”则通过描写春风和寒意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季节变换带来的细腻感受,春风虽然温暖,但仍让人感到一丝凉意,这种矛盾的感觉正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柴桑春晚思依依:在春天的傍晚,身处柴桑,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2. 屋角鸣鸠雨欲飞:屋角里有鸠鸟在鸣叫,似乎预示着即将降雨。
  3. 昨日已收寒食火:昨天已经熄灭了寒食节的火,意味着节日的结束。
  4. 吹花风起却添衣:春风吹起花瓣,但气温依然让人感到寒冷,不得不多穿一件衣服。

修辞手法:

  • 对比:春风的暖和与添衣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春天的复杂性。
  • 象征:鸠鸟的鸣叫象征着思念与悲伤,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 意象:柴桑、鸠鸟、寒食火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以及深沉的思乡之情,既有对季节变化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桑:象征着诗人的归属感与乡愁。
  • 鸣鸠: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寒食火:象征着传统与节日的回忆。
  • 春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寒食节
    C. 端午节
    D. 春节

  2. 填空题:诗人在柴桑的春天感到___(情感)。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鸠鸟的鸣叫是为了象征快乐。(对/错)

答案:

  1. B
  2.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夜喜雨》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与苏轼的《绝句》都探讨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李白更为豪放,而苏轼则显得更加细腻。
  • 杜甫《春夜喜雨》则通过描写春雨的滋润,表现了对生活的希望与对自然的赞美,与苏轼的淡淡忧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