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时间: 2025-01-26 02:24: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夜啼
作者:张宁 〔明代〕
日夕众喧寂,群鸟皆冥栖。
如何屋上乌,夜半哑哑啼。
屋中有思妇,不寐候晨鸡。
惊闻夜啼声,色喜情不怡。
明当有恩赦,揽衣出中闺。
曾闻孝慈乌,不类鹜与鹥。
复屋验兴周,登城知遁齐。
物兆有先见,由来事堪乩。
为语夜啼乌,止止无东西。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四周静悄悄的,群鸟都归巢了。
怎么屋顶上的乌鸦,半夜里却发出哑哑的叫声?
屋里有位思念丈夫的妇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等着晨鸡啼叫。
她惊恐地听到夜间的啼叫声,心中喜悦却又不安。
明天可能会有恩赦,于是她揽衣走出闺房。
曾听说孝顺的乌鸦,不像其他的野鸭和野鸥。
再看看屋外的情景,登高望远,知道了周围的变化。
万物的征兆总是有先见之明,事情的发展从来都可以预测。
我想告诉那只夜啼的乌鸦,停下来吧,别再叫了,反正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注释
- 日夕:日落时分,傍晚。
- 群鸟皆冥栖:指鸟类都已归巢休息。
- 哑哑啼:乌鸦的叫声,形容其声音低沉。
- 思妇:思念丈夫的女人,常用于古代诗词中。
- 晨鸡:指清晨啼叫的公鸡,常用于表示天明。
- 孝慈乌:指孝顺的乌鸦,古代传说中乌鸦会哺养父母。
- 鹜与鹥:鹜指野鸭,鹥指野鸥,二者都为鸟类。
- 物兆:自然界中的征兆。
- 乩:指用卜卦等方式来预测事情的发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宁,明代诗人,字子平,号青牛,生于浙江。张宁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常抒发个人情怀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张宁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中,表达了对夜晚孤独与思念的情感。诗中通过乌鸦的啼叫,映射出思妇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家庭与爱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乌夜啼》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与乌鸦的哀鸣,展现了思妇的孤独与情感的复杂。首联通过“日夕众喧寂,群鸟皆冥栖”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突显出乌鸦的异样叫声,使人感受到一种不安的氛围。思妇在夜半听到乌鸦的啼叫,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忧虑,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惊闻夜啼声,色喜情不怡”得以表现。
接下来的几句中,思妇因可能有恩赦而激动,冲动地走出内室,表现出对希望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她的行为象征着对未知未来的期待,同时也隐含着对情感的追寻与对生活的困惑。
整首诗以乌鸦的叫声为线索,层层展开情感的波动,最后以“止止无东西”收尾,既是对乌鸦的呼唤,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反思,表明了对生活中无常与孤独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深邃与细腻,使得本诗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夕众喧寂:夜晚宁静,白天的喧闹已远去。
- 群鸟皆冥栖:鸟儿们都已归巢,象征着安全与归属。
- 如何屋上乌:提问式引出乌鸦的哀鸣,形成对比。
- 夜半哑哑啼:乌鸦在深夜的叫声,传达出孤独与忧虑。
- 屋中有思妇:转向内心的思考,展现思妇的境遇。
- 不寐候晨鸡:她因思念而辗转反侧,显示出情感的深刻。
- 惊闻夜啼声:乌鸦的叫声惊扰了她的思绪。
- 色喜情不怡:内心的矛盾,既有期待又有不安。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乌鸦的叫声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首联与次联之间的对比,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乌鸦的叫声象征着思妇内心的挣扎与期待。
-
主题思想: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孤独、思念与希望交织的情感,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爱的追求与对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 乌鸦:象征思念与孤独,其叫声引发思妇的情感波动。
- 思妇:代表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活的反思。
- 夜晚:象征着寂静与忧虑,反映出人内心的挣扎。
- 晨鸡:希望与新的开始的象征,期待着未来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群鸟皆冥栖”是什么意思?
- A. 鸟儿们在空中飞翔
- B. 鸟儿们都回到巢里休息
- C. 鸟儿们在树上嬉戏
- D. 鸟儿们在水中游泳
-
填空题:乌鸦的叫声使思妇感到__。
-
判断题:本诗写于明代,表达了对家庭的重视。 (对/错)
答案:
- B
- 孤独/思念(均可)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同样描绘夜晚的情境,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秋夕》:通过夜晚的景象,抒发对人事的感慨,两者都通过夜的寂静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对张宁及其作品的深入探讨。
-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鉴赏和分析方法。
- 《中国古代诗歌史》——对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