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笔一书生,今朝定请缨。
窃符惊魏寝,怀璧返秦城。
孤愤先心死,艰难愧位轻。
闻鸡中夜起,未悔弃承明。
白话文翻译:
一个书生放下笔来,今天决定要去参加科举考试。
偷偷地用符号惊动了魏国的皇宫,带着美玉返回秦国的城池。
孤独的愤怒使我心如死灰,艰难的环境让我感到愧疚。
凌晨听到鸡叫便起床,丝毫不后悔放弃了明朝的荣华。
注释:
字词注释:
- 投笔:放下笔,象征辞官或者不再写作。
- 请缨:参加科举考试,意指求取功名。
- 窃符:暗中使用符号,形容有计谋地进行活动。
- 魏寝:魏国的皇宫,指代当时的统治者。
- 怀璧:怀有美玉,比喻拥有珍贵的东西。
- 秦城:指代历史上的秦朝,象征权力和荣耀。
- 孤愤:孤独的愤怒。
- 承明:指的是明朝,表明放弃的对象。
典故解析:
- 魏寝与秦城:诗中提到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历史上诸国间的权力斗争与文化交流。
- 怀璧其罪:出自《左传》,形容拥有珍贵之物而招致祸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育仁,清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气韵生动而受到推崇。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以及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创作背景: 写作于甲午战争之际,诗人感受到国家的危机与个人的无力感,因此表达了对时局的愤懑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书生的自省与反思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书生从放弃笔墨转向求取功名,表明了他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现状的不满。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窃符惊魏寝”和“怀璧返秦城”两组对比,展示了他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与思考,体现出一种对时代的深刻理解。
第三联“孤愤先心死,艰难愧位轻”,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孤独的愤怒让他感到无奈,而艰难的环境也让他愧疚于自己的轻松与安逸。最后一句“闻鸡中夜起,未悔弃承明”则是对内心坚持和不悔的表达,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投笔一书生:书生放下笔,象征着放弃原有的生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 今朝定请缨:决心参加科举,体现出对未来的渴望。
- 窃符惊魏寝:暗中行动,显示出诗人对时局的敏锐洞察。
- 怀璧返秦城: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 孤愤先心死:孤独的愤怒使得内心失去生气,抒发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
- 艰难愧位轻:艰难的环境使得他感到愧疚,反映出对社会的责任感。
- 闻鸡中夜起:表现出诗人勤奋刻苦的态度。
- 未悔弃承明:表达了对自己选择的坚定与无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投笔一书生,今朝定请缨”,通过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如“怀璧”比喻珍贵的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的交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状的不满,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生:象征知识与理想,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追求。
- 符:象征智慧与策略,代表了对历史的思考。
- 璧:象征美好与珍贵,代表了理想与追求。
- 鸡:象征勤奋与希望,代表了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投笔”指代什么?
- A. 放弃写作
- B. 参加考试
- C. 旅行
- D. 创作新诗
- 答案:A
-
“闻鸡中夜起”中的“鸡”象征什么?
- A. 早晨的希望
- B. 勤奋与努力
- C. 生活的乐趣
- D. 忍耐与坚韧
- 答案:B
-
诗人对“承明”这一时期的态度是?
- A. 感到骄傲
- B. 感到后悔
- C. 不再留恋
- D. 充满期待
-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宋育仁的《甲午 其三》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但前者更强调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而后者则更多地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苦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宋育仁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
- 《历史与诗歌的交响:从宋育仁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