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墩偕同人宴集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9:52: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螺墩偕同人宴集 其一
作者: 徐盛持 〔清代〕
重向螺墩载酒过,桃花人面复如何。
琵琶声咽潇潇雨,环佩魂消瑟瑟波。
天亦有情容客到,人能无恨得春多。
逢场作戏寻常事,肯为簪缨易薜萝。
白话文翻译
在螺墩边再次载酒而来,桃花映着人面又如何呢?
琵琶的声音在潇潇细雨中悲咽,环佩的清响在瑟瑟波光中消散。
天也有情,容许客人到访,人能无恨,怎能得到春天的多情呢?
偶尔的聚会本是寻常之事,谁愿意为了地位而放弃幽静的生活呢?
注释
- 螺墩:指一种山丘或小土堆,可能是作者宴集的地点。
- 桃花人面:桃花盛开时与人面相映,借指美丽的景色。
- 琵琶声咽:琵琶声低沉,带有悲伤的情绪。
- 环佩:指佩戴的玉器,清脆的声音。
- 瑟瑟波:形容水波轻轻荡漾,带有淡淡的忧伤。
- 逢场作戏:指偶尔的聚会或社交活动。
- 簪缨:指官宦人家的装饰,象征地位和权势。
- 薜萝:一种藤本植物,这里寓意简单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盛持是清代的一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思索。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社会环境动荡,士人多有忧国忧民之情,诗中表现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本诗以“螺墩”作为起点,引入了酒宴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欢愉。诗的开头用“重向螺墩载酒过”引出聚会,随之而来的“桃花人面复如何”则在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琵琶声和细雨描绘了宴集的气氛,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流露出对美好瞬间的留恋。
“天亦有情容客到”一句,表达了自然界的情感与人类的渴望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诗人在此不仅感叹春天的美好,更是反思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强调了情感与时光的珍贵。
最后两句“逢场作戏寻常事,肯为簪缨易薜萝”则是对世俗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权势与地位的鄙弃,强调内心宁静、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思考,形成了一种对人生与自然的哲学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向螺墩载酒过:再次来到螺墩,载着美酒,暗示频繁的社交活动。
- 桃花人面复如何:美丽的桃花映衬着人面,表达对美好景色的感慨。
- 琵琶声咽潇潇雨:琵琶声在细雨中低沉,带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 环佩魂消瑟瑟波:环佩声消散在波光中,象征着流逝的时光。
- 天亦有情容客到:自然界也有情感,欢迎客人到来,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人能无恨得春多:人们能否不带怨恨地享受春天的美好,反思人性的复杂。
- 逢场作戏寻常事:聚会本是寻常之事,揭示人际关系的表面性。
- 肯为簪缨易薜萝:愿意为了权势而放弃简单生活,表明诗人对世俗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花人面”,用桃花比喻美人,生动形象。
- 拟人:天有情,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逢场作戏”和“肯为簪缨”,结构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俗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珍惜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螺墩:象征聚会的场所,代表人际交往。
- 桃花:美好的景色,象征青春与美丽。
- 琵琶:音乐的象征,传达情感。
- 环佩:清脆的声音,象征细腻的生活。
- 春:生命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螺墩”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山丘
C. 一种音乐
D. 一种食物 -
“琵琶声咽潇潇雨”中“咽”字的意思是: A. 哭泣
B. 低沉
C. 欢乐
D. 清脆 -
本诗反映的主题是: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
D. 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徐盛持与李白:徐的作品多反映细腻的情感,李白则更为豪放,注重酒与自然的关系。两者在对待聚会的态度上存在对比,徐更偏向于内心的思考,而李白则是对豪情的宣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