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夏宪副止庵见赠(二首)》
时间: 2025-01-11 07:54: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堂明镜万茎秋,
屋上西风撼不周。
凿沼且留明月住,
买山初为白云谋。
谁呼铁笛先招鹤,自著蓑衣早放牛。
道在莫须同出处,此心还向止庵求。
白话文翻译:
在高堂的明镜下,万茎秋草映照出清晰的景象;
屋顶上西风阵阵,摇动着不周的影子。
凿池子时,明月也愿意停留;
买下山来,是为了和白云相伴。
谁在呼唤铁笛,先来招唤仙鹤?
我早已穿上蓑衣,去放牧那牛群。
道理之所在,或许来自同一个源头,但我的心,依然向止庵求索。
注释:
- 高堂:指高大的厅堂。
- 明镜:比喻清澈的水面,反射出景象。
- 不周:这里可能指不完整的状态。
- 凿沼:挖掘水池。
- 白云谋:与白云策划、交往。
- 铁笛:一种乐器,通常用来呼唤。
- 蓑衣:用草制成的雨衣,牧牛时常穿。
- 止庵:指诗人向往的地方,象征静谧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伦,明代诗人,字子孟,号子焕,擅长诗词,作品常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个性。其诗风追求清新自然,强调意境的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与文化传承并存,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兼具哲理性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篇就引入了一个秋日的景象,通过“高堂明镜万茎秋”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澈的氛围。接着,“屋上西风撼不周”则将这种宁静打破,体现出环境的变化,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不确定。
“凿沼且留明月住”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企图在喧嚣中寻找一处清净之地;而“买山初为白云谋”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后面的“谁呼铁笛先招鹤”与“自著蓑衣早放牛”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试图通过自然与乐器的结合,引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召唤。
最后两句“道在莫须同出处,此心还向止庵求”,则是对诗人内心追求的深刻反思,强调了追求理想与道理的统一,尽管处于不同的境地,心中的追求却是一致的。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与向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远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堂明镜万茎秋:描绘了高堂的明亮与秋天的景色,显示出环境的清新与宁静。
- 屋上西风撼不周:西风的吹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 凿沼且留明月住:通过人工凿池与明月的结合,诗人试图留住那一份静谧。
- 买山初为白云谋:买山不仅是为了与白云相伴,也是隐逸生活的象征。
- 谁呼铁笛先招鹤:诗人借乐器招唤仙鹤,表达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 自著蓑衣早放牛: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种归隐自然的理想。
- 道在莫须同出处:道理的源头可能不同,但追求却是一致的。
- 此心还向止庵求:诗人内心深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堂明镜”比喻水的清澈。
- 拟人:如“留明月住”,赋予明月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追求理想生活与内心宁静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道理的深刻理解与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 明镜:象征清晰的内心与自然的真实。
- 西风:暗示人生的变幻与不确定。
- 明月:象征理想与追求的目标。
- 白云:隐逸生活的象征,代表自由与闲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镜”比喻了什么? a) 环境的喧嚣
b) 清晰的心境
c) 人生的无常 -
“买山初为白云谋”中的“白云”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由与闲适
c) 忧伤 -
诗人的内心追求是向往什么? a) 名利
b) 自然与宁静
c) 权力
答案:
- b) 清晰的心境
- b) 自由与闲适
- b) 自然与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中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自然的和谐,其意境与罗伦的这首诗相似,均强调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罗伦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