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7 18:21:35

老夫避兵荒山侧,三日无食在荆棘。

鞋袜破尽皮肉碎,血被两踵行不得。

于时瘦妻实卧病,十声呼之一声应。

夜深困绝倚枯树,逐魂啼来雨如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夫避兵荒山侧,三日无食在荆棘。鞋袜破尽皮肉碎,血被两踵行不得。于时瘦妻实卧病,十声呼之一声应。夜深困绝倚枯树,逐魂啼来雨如注。

白话文翻译:

我为了躲避战乱逃到荒山的边缘,三天没有食物,只能在荆棘中挣扎。鞋子和袜子都破了,皮肉也碎了,血流满脚后跟,无法行走。那时,我瘦弱的妻子真的病了,我叫她十声,她才回应一声。深夜里,我疲惫至极,靠在一棵枯树上,灵魂仿佛被追逐,哭泣声中,大雨如注。

注释:

  • 避兵:躲避战乱。
  • 荒山侧:荒凉的山边。
  • 荆棘:多刺的灌木。
  • 血被两踵:血流满脚后跟。
  • 逐魂啼:形容极度悲伤,灵魂仿佛被追逐。
  • 雨如注:形容雨下得很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为主。此诗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感受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期创作,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逃难时的艰辛和家人的病痛,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厌恶。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战乱时期的苦难生活。诗中,“三日无食在荆棘”和“鞋袜破尽皮肉碎”等句,直接展现了逃难者的艰辛和痛苦。而“瘦妻实卧病,十声呼之一声应”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苦难的情感色彩,展现了家庭在战乱中的无助和绝望。最后,“夜深困绝倚枯树,逐魂啼来雨如注”以极富感染力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悲伤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是一首反映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夫避兵荒山侧”:诗人自称为“老夫”,表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避兵”说明是为了躲避战乱,“荒山侧”则描绘了逃难的环境。
  • “三日无食在荆棘”:直接描述了逃难者的生存状态,三天没有食物,只能在荆棘中挣扎。
  • “鞋袜破尽皮肉碎”:通过“鞋袜破尽”和“皮肉碎”两个细节,展现了逃难者的身体痛苦。
  • “血被两踵行不得”:“血被两踵”形容血流满脚后跟,“行不得”则表达了无法行走的困境。
  • “于时瘦妻实卧病”:“瘦妻”和“卧病”两个词,描绘了家庭成员的病痛。
  • “十声呼之一声应”:通过呼唤和回应的对比,表现了病痛者的虚弱和无助。
  • “夜深困绝倚枯树”:“夜深”和“困绝”表达了逃难者的疲惫和绝望,“倚枯树”则是具体的动作描写。
  • “逐魂啼来雨如注”:“逐魂啼”形容极度悲伤,“雨如注”则增强了这种悲伤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血被两踵”比喻血流满脚后跟。
  • 拟人:“逐魂啼”拟人化地表达了极度悲伤。
  • 对仗:“三日无食”与“鞋袜破尽”,“瘦妻实卧病”与“十声呼之一声应”等句,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战乱时期的苦难生活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诗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逃难者的艰辛和家庭的病痛,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荒山:象征着逃难的环境,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 荆棘:象征着逃难途中的困难和痛苦。
  • 枯树:象征着逃难者的绝望和无助。
  • 雨如注:象征着悲伤和苦难的深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日无食在荆棘”反映了什么? A. 逃难者的生存状态 B. 逃难者的饮食习惯 C. 逃难者的娱乐活动 答案:A

  2. “逐魂啼来雨如注”中的“逐魂啼”是什么意思? A. 追逐灵魂 B. 极度悲伤 C. 灵魂出窍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瘦妻实卧病”表达了什么? A. 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B. 家庭成员的工作状态 C. 家庭成员的学习状态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一个卖炭翁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

诗词对比:

  • 袁凯的《老夫五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乱时期的苦难生活,但袁凯的诗更加个人化,而杜甫的诗则更加宏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收录了袁凯的《老夫五首》及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文学史》:详细介绍了袁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