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见橘花二首
作者: 杨万里
不夜非关月,无风也自香。
着花能许细,落子不多长。
玊糁开犹半,金须捻更强。
得秋何恨脕,胦暑却生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秋天看到橘花的感受。并不是因为夜晚没有月光,花香依然自散;即使没有风,花香也悠然飘荡。花开得细小,却很美丽,落下的果实不多,生长得也不旺盛。橘花的花瓣仍有一半未开,而金色的花蕊却显得更加娇艳。秋天的到来让我无所畏惧,虽然炎热的夏天依旧留有余温,却已渐渐感到凉爽。
注释:
- 不夜:指夜晚不再寂静。
- 无风:没有风的情况下,香气依然弥漫。
- 着花:指花开。
- 玊糁:橘花的别称。
- 金须:指橘花的金色花蕊。
- 得秋何恨脕:得到秋天就无所遗憾。
- 胦暑:残留的暑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腻变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秋天的某个时节创作,正值橘花盛开之际,诗人通过对橘花的观察,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对夏天余热的淡淡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秋日见橘花二首》以橘花的清香引入,展现了秋天的景象和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诗中以“无风也自香”开启,强调了橘花的芬芳与环境的关系,展现了物我之间的和谐。接着,诗人对橘花的细腻描绘,既有对花的赞美,也隐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着花能许细,落子不多长”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橘花生长状态的观察,细小的花朵与少量果实的对比,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金须捻更强”来描绘花蕊的美丽,表现出自然界的另一种生机与活力。
最后一句“得秋何恨脕,胦暑却生凉”则显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豁达态度,尽管夏日的余热依然存在,但秋天的凉爽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一情感的转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夜非关月”:并不是因为夜晚的月光,花香依旧。
- “无风也自香”:没有风也能闻到花香,体现了花的芬芳。
- “着花能许细”:花开得虽小却美丽。
- “落子不多长”:果实不多,生长得不旺盛。
- “玊糁开犹半”:橘花尚有一半未开。
- “金须捻更强”:花蕊的金色更加显眼。
- “得秋何恨脕”:得到了秋天无所遗憾。
- “胦暑却生凉”:尽管还有夏天的余温,但已渐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橘花的香气与环境的关系进行隐喻。
- 拟人:通过“无风也自香”赋予橘花生命的特征。
- 对仗:如“着花”与“落子”形成对比。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通过橘花的描写,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橘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秋天:代表着丰收与成熟,亦是生命的一个阶段。
- 香气: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风也自香”表达了什么含义? A. 花香必须有风才能散发
B. 橘花的香气即使在静止中也能散发
C. 月光会影响花香 -
诗中提到“金须捻更强”,金须指的是? A. 橘子的果实
B. 橘花的花蕊
C. 橘树的叶子 -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忧伤
B. 豁达愉悦
C. 怀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秋日见橘花二首》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细腻的观察和季节变化的感受,而后者则更强调孤独与自我反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显得轻松而愉悦,后者则带有一丝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