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监门》

时间: 2025-04-28 03:08:17

一领青衫似败荷,奈君母老秩卑何。

三年幕府无人荐,常日柴门有客过。

身畔担轻藏棒少,江头船重载书多。

故人若问军中事,为说防秋夜枕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周监门
刘克庄 〔宋代〕

一领青衫似败荷,奈君母老秩卑何。
三年幕府无人荐,常日柴门有客过。
身畔担轻藏棒少,江头船重载书多。
故人若问军中事,为说防秋夜枕戈。

白话文翻译:

这件青衣就像枯萎的荷花,您母亲年老而地位卑微,我们该如何是好?三年来在幕府中没有人推荐我,平日里柴门外常有客人路过。身边担子轻,藏着的棍棒也少,江边的船却装载着许多书籍。老朋友若问起军中的事,我只好告诉他要防备秋夜卧床时的危险。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衫:古代士人的衣服,象征读书人。
  • 败荷:枯萎的荷花,比喻失落或不堪的状态。
  • 奈:如何,怎么办。
  • 秩卑:地位低下。
  • 幕府:指官府或军营,通常是指做官的地方。
  • 柴门:普通人家的门,象征平凡生活。
  • 担轻:身边的担子轻,暗指生活压力不大或责任轻。
  • 枕戈:指备战,形容随时准备应对外敌。

典故解析: “防秋夜枕戈”意在提醒人们在安静的夜晚也要保持警惕,源于古代战士的常态,强调军事生活的紧张与不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子翚,号天池,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词人和诗人。其作品多描写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细腻而深刻。刘克庄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常常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克庄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仕途的失意和对老朋友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送周监门》是一首描写友情和仕途失意的诗。开头以“青衫似败荷”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仕途上的窘迫,青衫作为士人的象征,经历了风霜雨露,如今却已枯萎,暗含着对个人理想的失落。接着,诗人提到母亲老而地位低下,表达了对家庭责任的重视与无奈。接下来的两句则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反思,尽管柴门常有过客,但自身却无人推荐,显示出与社会的隔阂与不公。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身畔担轻藏棒少,江头船重载书多”来反映个人生活的平淡与书卷的重负,寓意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社会的反思。最后一句“故人若问军中事,为说防秋夜枕戈”,不仅是对老朋友的回应,更是对身处动荡之中的一种警醒,显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责任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个人的失落感,也有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敏感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领青衫似败荷:青衫象征士人,败荷暗指失意与无奈。
  2. 奈君母老秩卑何:感慨朋友的母亲年老且地位低下,表达关心与责任。
  3. 三年幕府无人荐:在官场中三年无人引荐,表现孤独与失落。
  4. 常日柴门有客过:生活中虽有过客,但内心依然孤寂。
  5. 身畔担轻藏棒少:生活压力不大,但心中仍有惆怅。
  6. 江头船重载书多:象征知识与理想的重负,暗示对学习的渴望。
  7. 故人若问军中事:老朋友询问军中情事,拉近与友人的距离。
  8. 为说防秋夜枕戈:提醒警惕,暗示生活的复杂与不易。

修辞手法:

  • 比喻:青衫似败荷,通过比喻手法传达个人的失落感。
  • 对仗:诗中的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柴门”的描写使其更具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衫:象征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 败荷:代表失落与无奈。
  • 柴门:象征普通与平凡的生活。
  • 枕戈:暗示备战与警惕,体现生活的复杂与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衫”象征什么?
    A. 幸福
    B. 士人
    C. 战斗
    答案:B

  2. “奈君母老秩卑何”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关心?
    A. 自己的前途
    B. 朋友的家庭
    C. 国家大事
    答案:B

  3. 诗中的“江头船重载书多”暗示了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知识的重负
    C. 旅行的乐趣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杜甫的诗作都反映了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与家庭困境的忧虑,而刘克庄则集中在个人的失落与对友情的珍视。两者在情感上有着共通之处,均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性汇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分析与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