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归自天庆观二首》

时间: 2025-01-11 12:41:45

逗晓清寒未苦严,轻霜随分点茅檐。

雾中失却溪边寺,不见浮屠只见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逗晓清寒未苦严,轻霜随分点茅檐。
雾中失却溪边寺,不见浮屠只见尖。

白话文翻译:

晨曦初露,清冷的天气并不算严酷,轻霜点缀着茅草屋檐。
雾气弥漫中,溪边的小寺庙隐没无踪,浮屠塔也不见,只有尖尖的塔影在雾中显现。

注释:

  • 逗晓: 形容黎明时分,光线微弱。
  • 清寒: 清冷的天气。
  • 未苦严: 指天气虽然清冷,但并不算太严酷。
  • 轻霜: 轻微的霜冻,透露出寒意。
  • 随分: 随着时间或气候的变化,意指轻霜的存在。
  • : 在这里指的是点缀或装饰。
  • 茅檐: 茅草屋檐,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的屋檐。
  • 浮屠: 指的是佛教中的塔,通常用来供奉佛舍利。
  • : 指尖尖的塔影。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浮屠”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指代佛教的塔,象征着宁静和信仰。诗中提到的“溪边寺”与“浮屠”连结,隐喻着隐秘的宗教氛围和人们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郎,晚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语言清新,风格自然,常表现出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冬日,诗人或许是出游途中,感受到清晨的寒意和雾霭中的宁静,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冬日归自天庆观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冬日清晨的宁静与寒冷。诗的开头用“逗晓清寒未苦严”引入,既描绘出清晨的寒意,又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体悟与感受。接着,轻霜点缀在茅檐上,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雅致的意境。最后两句则通过“雾中失却溪边寺”展现出一种迷蒙的景象,传达出一种隐秘与神秘的氛围,仿佛在呼应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中描绘的景象不仅仅是冬日的自然风光,更多的是隐喻着人生的无常与寻找。而“只见尖”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期待的失落,似乎在诉说着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整体而言,这首诗在简约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杨万里对冬日景色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逗晓清寒未苦严: 清晨的寒意并不算极其严寒,表现出一种微妙的感受。
    • 轻霜随分点茅檐: 轻霜在屋檐上轻轻点缀,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 雾中失却溪边寺: 在雾气中,溪边的小寺庙仿佛消失不见,体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不见浮屠只见尖: 只有尖尖的塔影留存,暗示着信仰的隐秘与难以捉摸。
  • 修辞手法:

    • 比喻: “轻霜随分点茅檐”中的“点”可视为对霜的细腻描绘,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的句子结构对称,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冬日清晨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生命的反思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寻。整体情感基调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 清寒: 代表冬日的冷峻,象征着孤寂与思考。
  • 轻霜: 体现出自然的细腻与纯净,象征美好的瞬间。
  • : 代表着迷离与神秘,暗示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 : 象征着信仰与希望,尽管在雾中隐隐约约,但依然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寒未苦严”的意思是: A. 寒冷得很
    B. 还不算太冷
    C. 雾气很重
    D. 寒冷且令人痛苦

  2. 诗中提到的“浮屠”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佛教的塔
    C. 一种动物
    D. 一种乐器

  3. 诗中“轻霜随分点茅檐”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A. 雪景
    B. 霜冻的屋檐
    C. 繁花似锦
    D. 夕阳西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冬日归自天庆观二首》和杜甫的《春望》均以自然为题材,但前者更侧重于冬日的静谧与清冷,而后者则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清新淡雅,后者则深沉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