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於池沼浅於河,动地风来也不波。只道东来行役苦,胡床面面是菱荷。
白话文翻译:
这条溪水比池塘还深,却比河流还要浅,风一吹,水面却没有波纹。人们总以为向东而行真的很辛苦,但坐在飘荡的胡床上四处观望,眼前满是菱和荷花的美景。
注释:
- 深於:比……还深。
- 池沼:池塘和沼泽。
- 浅於:比……还浅。
- 动地风来:风吹动大地,形容风势很大。
- 不波:没有波纹,水面平静。
- 只道:只认为。
- 行役:指外出行走或劳作。
- 胡床:一种折叠的坐具,常用于乘船时休息。
- 面面:四处,处处;在这里指到处都是。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胡床”作为古代人坐船时常用的坐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因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善于描写自然景色而被称为“山水诗人”。他的诗作以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细腻的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 诗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常常乘船游览,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借此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苕溪登舟》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生活感悟的诗。全诗通过描绘溪水的深浅与风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体会。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展现出溪水的独特魅力,强调了溪水的清澈和宁静,给读者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接下来,诗人以“只道”引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出对行走与劳作的无奈,但又通过“胡床面面是菱荷”的描写,将这种无奈转化为一种美的享受,体现出诗人乐观的心态和对自然美的热爱。整首诗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展现了杨万里细腻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深於池沼浅於河”表明溪水的深度与其他水体的对比,表现出溪水的特色。
- 第二句:“动地风来也不波”强调了溪水的平静,风虽来袭,水面依旧如镜。
- 第三句:“只道东来行役苦”引出人们对行走劳作的苦恼,展现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感受。
- 第四句:“胡床面面是菱荷”则是对美好景色的描绘,形成了一种美的对比,传达出诗人心境的变化。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溪水与池沼、河流的比较,鲜明地展现出溪水的特点。
- 拟人:风来不动水面,赋予自然界以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意象:菱荷的描绘为诗歌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对美的追求。
-
主题思想: 诗歌的核心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溪水:象征着自然的恬静与灵动,表现出诗人的细腻观察力。
- 胡床:代表着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对生活的享受。
- 菱荷: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传递出一种诗意的生活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胡床”是什么?
- A. 一种船
- B. 一种座椅
- C. 一种船篷
- D. 一种渔网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劳动的辛苦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D. 对历史的感叹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李白通过壮阔的山水抒发豪情,而杨万里则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不同的诗风与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