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27 04:46:42

浅浅双鸳印碧苔。

秋千影里旧池台。

依稀露叶烟条在,辛苦风晨月夜来。

花作障,酒如淮。

春前春后费安排。

谁怜瘦损相思骨,称体新衣未剪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陈匪石 〔清代〕

浅浅双鸳印碧苔。
秋千影里旧池台。
依稀露叶烟条在,
辛苦风晨月夜来。
花作障,酒如淮。
春前春后费安排。
谁怜瘦损相思骨,
称体新衣未剪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秋意的画面:清澈的水面上,双鸳鸯的印迹在碧绿的苔藓上轻轻浮现,秋千的影子映在旧时的池台上。微弱的露水在烟雾中依然存在,风儿在清晨和夜晚之间辛苦地穿梭。花朵宛如屏障,美酒如同淮水般流淌。春天之前和之后的日子都在精心安排。谁来怜惜那因思念而消瘦的身躯呢?新衣虽已成形,却还未剪裁。

注释

  • 浅浅双鸳:指双鸳鸯的印迹,形容轻巧细腻。
  • 碧苔:指清澈的水面上长满青苔,色彩鲜明。
  • 秋千影里:意指秋千的影子映射在水面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辛苦风晨月夜来:指风在早晨和晚上辛苦地吹拂,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思念的愁苦。
  • 称体新衣未剪裁:新衣尚未剪裁,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但又未能完全实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情,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探索。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思念,结合当时社会对情感的重视,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思索。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描写秋日情景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与人情的交融。开篇的“浅浅双鸳印碧苔”便呈现出一种轻盈而又柔和的意境,鸳鸯象征着爱情,碧苔则有着宁静的美感,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秋景画面。接下来的描述,通过秋千影和旧池台,传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在“依稀露叶烟条在”中,诗人用“露叶”与“烟条”的对比,传递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和孤独的情感。随后,“辛苦风晨月夜来”则揭示了时间的流逝,风的辛苦与思念的苦楚交织在一起,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最后两句“谁怜瘦损相思骨,称体新衣未剪裁”,则是对自身困境的深刻反思,思念之苦让人消瘦,而新衣虽然已做好,却未能穿上,象征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自然景物的结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与生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浅浅双鸳印碧苔:鸳鸯在水面上留下的印迹,体现了爱情的轻柔与美好。
  • 秋千影里旧池台:秋千的影子与旧池台暗示着过去的回忆与情感的依恋。
  • 依稀露叶烟条在:露水与烟雾的交融,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秋日情景。
  • 辛苦风晨月夜来:风的辛苦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花作障,酒如淮:花朵作障,酒水如淮河,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愁苦的交织。
  • 春前春后费安排:春天的前后都需费心安排,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期待。
  • 谁怜瘦损相思骨:对思念之苦的自我质问,表现出内心的无奈。
  • 称体新衣未剪裁:新衣未剪裁,象征着新生活的渴望尚未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千影、露叶烟条比喻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对仗:整首诗通过对仗手法加强了音韵的美感与节奏的和谐。
  • 拟人:风被赋予了辛苦的特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主题围绕着思念、孤独与对新生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鸳:象征爱情和伴侣。
  • 碧苔:代表宁静与自然的美。
  • 秋千:暗示童年与过去的快乐时光。
  • 露叶:象征清晨的清新与朦胧。
  • 新衣:象征着新生活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双鸳”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亲情
    答案:B

  2. “春前春后费安排”中“费安排”意指什么?
    A. 生活的安排
    B. 对过去的回忆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A

  3.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A. 拟人
    B. 排比
    C. 对仗
    答案:C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陈匪石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代诗词修辞手法探析》

以上构成了完整的对《鹧鸪天》的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