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乙未春分后一日小石源诗会偕诸子登武功山》

时间: 2025-02-04 15:46:41

仿佛重回太古前,足边云海顶头天。

三分月见长江尾,一半春留小石源。

临上界,晤飞仙,今朝不用梦成全。

同行只少东坡老,错过因缘九百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乙未春分后一日小石源诗会偕诸子登武功山
作者: 熊东遨

仿佛重回太古前,
足边云海顶头天。
三分月见长江尾,
一半春留小石源。
临上界,晤飞仙,
今朝不用梦成全。
同行只少东坡老,
错过因缘九百年。


白话文翻译

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古代,
脚下是云海,头顶是蓝天。
在长江的尽头只见一弯明月,
春天的一半留在了小石源。
临近那上界,遇见了飞仙,
今天不必依靠梦境来实现愿望。
同行的人中唯独少了东坡老,
错过了九百年的因缘。


注释

字词注释

  1. 仿佛:好像,似乎。
  2. 重回:再次回到。
  3. 太古:指古代的远古时期。
  4. 云海:形容云雾弥漫的景象。
  5. 长江尾:指长江的尽头或源头。
  6. 小石源:可能是指一个地方名,具体地理位置未详。
  7. 临上界:接近仙界的意思。
  8. 飞仙:指仙人,传说中能够飞天的神仙。
  9. 东坡老:指苏东坡,著名的文学家。
  10. 因缘:缘分,指人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

典故解析

  • 东坡老:苏东坡(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常被后人敬仰。
  • 飞仙:在道教文化中,飞仙是指修道成仙的人,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东遨,现代诗人,作品常常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常在古典意象中寻求新的表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分后的一个日子,诗人和友人一同登上武功山,借此机会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历史的追溯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以清新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合了诗人的情感与历史意识。开篇“仿佛重回太古前”,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古的时空,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原始与纯净。接下来“足边云海顶头天”,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云海的浩渺与天空的广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长江尾”与“小石源”则是地域的指向,诗人在此用“月见”与“春留”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珍惜。后面几句“临上界,晤飞仙”,更是将自然与超自然结合,表现了诗人与仙人相遇的奇妙情境,传达了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两句“同行只少东坡老,错过因缘九百年”,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折射出对历史的感慨。诗人与东坡老同处于此地却无法相见,仿佛历史的因缘已然错过,令人感慨万分。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极为细腻,情感的表达上也显得深沉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仿佛重回太古前:诗人感觉自己回到了古老的时代,表达了对古代宁静生活的向往。
  2. 足边云海顶头天:脚下是变幻的云海,头顶是广阔的天空,描绘出一种自由和开阔的感觉。
  3. 三分月见长江尾:月亮在长江的尽头显得格外美丽,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
  4. 一半春留小石源:春天的一半似乎停留在这个地方,象征着时间与自然的交融。
  5. 临上界,晤飞仙:接近仙界,遇见了飞仙,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渴望。
  6. 今朝不用梦成全:今天不需要通过梦境来实现想要的生活,体现了现实的满足。
  7. 同行只少东坡老:同行的朋友中唯独没有东坡老,暗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8. 错过因缘九百年:感慨与东坡老的缘分已错过九百年,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云海”与“顶头天”的结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壮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深邃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云海:象征着变化和无常,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2. :常常象征着孤独与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3. :代表生机与希望,寓意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仿佛重回太古前”意指什么? a) 回到古代
    b) 回到未来
    c) 回到现代
    答案:a

  2. “一半春留小石源”中“小石源”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地名
    c) 一个人名
    答案:b

  3. “同行只少东坡老”中的“东坡老”是指? a) 苏东坡
    b) 李白
    c) 杜甫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登高》 - 杜甫
  2.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 李白
    两者都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与情感,但《鹧鸪天》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对历史的沉思。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现代诗人熊东遨研究》
  3.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