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1 01:10:30

茜袖凝香重,银灯照影娇。

人去月痕消。

画堂空似水,可怜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茜袖凝香重,银灯照影娇。
人去月痕消。画堂空似水,可怜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感受到夜晚的孤独和思念。红色的袖子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银色的灯光映照出娇美的身影。人已经离去,月光的痕迹也渐渐消失,画堂里空空荡荡,像水一样静谧,让人怜惜这夜晚的孤独。

注释:

  • 茜袖:指红色的衣袖,茜是一种红色的染料。
  • 凝香重:香气浓郁,仿佛在空气中凝聚。
  • 银灯:指银色的灯,照亮周围的环境。
  • 照影娇:映照出美丽的身影。
  • 人去月痕消:人已离去,月光的痕迹也消失了。
  • 画堂:装饰精美的大厅,通常用来接待客人。
  • 空似水:形容空间空旷,像水一样流淌,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可怜宵:对夜晚的怜惜,表达了对孤独夜晚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承谦,清代诗人,生于明末,生活在清初。他的诗风清新秀丽,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尤其擅长表现女性的柔美和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细腻观察的态度,表现出对夜晚孤寂的感受和思念之情。诗人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四首 其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寂静而美丽的夜晚,诗人通过“茜袖凝香重”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仿佛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香气在空气中盘旋。接着,“银灯照影娇”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美感,银色的灯光照耀着,映出一个娇美的身影,给人一种温柔而又惆怅的感觉。

随着“人去月痕消”的出现,诗人将情感推向高潮,人已经离去,月光的痕迹也随之消散,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与无奈的思念。最后一句“画堂空似水,可怜宵”,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深渊,空荡荡的画堂如同水一般无情,令人怜惜这孤独的夜晚。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比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哀愁与美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茜袖凝香重:诗人通过“茜袖”描绘出女子的红色衣袖,暗示其妩媚,香气弥漫,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 银灯照影娇:银色的灯光映出女子娇美的身影,进一步增强了夜晚的美感。
    • 人去月痕消:人离去后,月光的痕迹消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心痛。
    • 画堂空似水:空荡的画堂如水一般,反映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感。
    • 可怜宵:对夜晚的怜惜与感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画堂空似水”,将画堂的空旷比作水,增强了孤寂感。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茜袖凝香重,银灯照影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对夜晚孤独情绪的感慨,展现女性的柔美与思念之情,充满了哀伤与美好回忆。

意象分析:

  • 茜袖: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 银灯:象征温暖与陪伴,同时也暗示孤独的夜晚。
  • 月痕: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回忆。
  • 画堂:表示生活的场所,空荡则反映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茜袖凝香重中,"茜袖"指的是: A. 绿色的衣袖
    B. 红色的衣袖
    C. 白色的衣袖
    D. 黑色的衣袖

  2. 诗中“人去月痕消”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D. 满足

  3. “画堂空似水”中的“水”象征: A. 喜悦
    B. 时间的流逝
    C. 空虚和寂寞
    D. 清新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对比

  • 比较史承谦的《南歌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思念,但史承谦侧重于夜晚的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显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强烈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与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