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题常理斋大兄殉节诗后 其一》
时间: 2025-04-28 02:0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题常理斋大兄殉节诗后 其一
作者: 查淳 〔清代〕
重述金酋事,萦怀殉节人。
死亡惟义在,恩恤自天申。
雪徼留方躅,云山仰绝尘。
时过经廿载,永忆协恭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顾了金酋的事迹,心中萦绕着那些为了节义而殉身的人。死亡之中只看重义理,天上自会降下恩泽。大雪中留下的足迹,云山之上仰望着无尘的境界。时光已经过去二十年,我依然永远怀念那位尊敬的亲人。
注释
- 金酋:指金朝的首领或统治者。
- 殉节:为了节义而牺牲自己,如同忠臣孝子的行为。
- 惟义在:只有义理才是存在的。
- 恩恤:恩惠和怜悯。
- 雪徼:雪地的边缘,留有足迹。
- 云山:指高山和云雾的结合,象征高远的境界。
- 绝尘:指脱离尘世的喧嚣,达到清静的状态。
- 协恭亲:尊敬的亲人,可能指的是作者对殉节者的尊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查淳是清代著名诗人,生平经历了清朝的兴起与衰落,其作品多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美德的歌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朝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对殉道者的敬仰和对节义的推崇。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强调节义之重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金酋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殉节者的深切怀念与崇敬之情。诗的开头“重述金酋事”表明了作者的叙述意图,通过回忆往事,唤起人们对那些为了义理而牺牲自己的人们的思考。接下来的“死亡惟义在”更是点明了死亡的意义,强调在生死之间,义理的重要性。
诗中“恩恤自天申”则表达了对殉节者的美德所引来的天意和恩赐,体现了诗人对道德与义务的信仰。紧接着“雪徼留方躅,云山仰绝尘”描绘了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和云山的高远,借此象征殉道者的崇高与伟大,以及他们精神的永恒。
最后一句“时过经廿载,永忆协恭亲”不仅是对时间的感慨,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与敬仰。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历史的感怀,也有对后人的激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述金酋事:开篇即提及历史事件,引导读者进入回忆的氛围。
- 萦怀殉节人:表达对殉道者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
- 死亡惟义在:强调死亡的价值在于义,而非生死本身。
- 恩恤自天申:暗示对殉道者的正义行为会得到天意的庇护与恩泽。
- 雪徼留方躅:描绘雪地的足迹,象征着殉道者的伟大与崇高。
- 云山仰绝尘:传达一种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 时过经廿载:对时间的感慨,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永忆协恭亲:体现对亲人的尊敬与怀念,情感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云山”和“雪徼”比喻殉道者的崇高理想。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雪、云、山等自然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殉节者的崇高精神为主题,强调在生死面前,义理的崇高与重要。同时,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对节义的尊重与怀念,传达了对后人的激励,倡导一种重视义理、敬重道德的价值观。
意象分析
- 雪:象征纯洁与清高,代表殉道者的无私。
- 云山:象征超脱与理想,表达人生的追求。
- 足迹:代表历史的痕迹,提醒人们铭记过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殉节人”指的是谁? A. 普通人
B. 为节义牺牲的人
C. 诗人自己 -
诗中提到的“雪徼”象征着什么? A. 冷酷
B. 纯洁与无私
C. 迷茫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生命的价值
B. 对过去的怀念
C. 重视义理与节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离骚》屈原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查淳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二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但查淳更强调个人的节义与历史的铭记,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苦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历史的缅怀与对道德价值的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古诗词中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