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侍郎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32:39

社稷中兴际,朝廷忆老成。

我公传祖烈,美誉冠时评。

相业光三世,官联且贰卿。

宸心方眷倚,行庆秉钧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韩侍郎 其二
作者: 仲并 〔宋代〕

社稷中兴际,朝廷忆老成。
我公传祖烈,美誉冠时评。
相业光三世,官联且贰卿。
宸心方眷倚,行庆秉钧衡。


白话文翻译:

在国家复兴的时期,朝廷依然怀念那些老成持重的人。我公承袭了祖先的美德,声誉在当时的评论中独占鳌头。家业辉煌,代代相传,官位连结着大臣们的职务。皇上的心意刚好倾向于他,行事庆幸如秤衡一般公正。


注释:

字词注释:

  • 社稷:指国家,通常指土地和人民。
  • 中兴:复兴,重新振兴。
  • 老成:指成熟稳重的人。
  • 我公:指作者的朋友或家族成员。
  • 传祖烈:承袭祖先的美德和遗德。
  • 美誉:美好的声誉。
  • 相业:指家业或事业。
  • 贰卿:指高官,文武百官的称谓。
  • 宸心:皇上的心意。
  • 秉钧衡:掌握分寸与公正。

典故解析:

  • 社稷中兴: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复兴国家的情境,象征一种希望和重生的力量。
  • 美誉冠时评:强调个人的声望与社会评价的密切关系,反映出士人的道德标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并,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多为抒情与咏史,体现出士人对国家和家族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国家复兴的时刻,表达了对老一辈人的怀念和对新一代的期望,同时也反映出士人对自身责任感的认同。


诗歌鉴赏:

《韩侍郎 其二》是一首浓厚的怀古情怀之作,诗中通过对国家复兴背景的描绘,表现了对前辈的敬仰和对后辈的期许。全诗布局严谨,前两句交代了国家的复兴与对老成之人的怀念,后两句则通过对个人成就的赞美,表现出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诗的开头提到“社稷中兴际”,不仅设定了时间背景,也表达了国家繁荣的喜悦。接着“朝廷忆老成”则引出对历史的反思,强调了老一辈人的重要性。他们的智慧与经验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此处的“我公”似乎暗指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展现出家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在后半部分,诗人用“相业光三世”来强调家族的荣耀与传承,暗示着个人与家族的责任。最后一句“宸心方眷倚,行庆秉钧衡”则是对皇上的期许,表现出诗人希望在权力的中心能有公正的判断和明智的行事方式。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的颂扬,更是对社会、家庭和国家的一种深切思考,体现了士人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社稷中兴际:国家复兴的时刻,意味着新的开始,充满希望。
  2. 朝廷忆老成:朝廷在回忆中尊重老一辈的经验与智慧。
  3. 我公传祖烈:作者的朋友或家族成员继承了祖辈的美德。
  4. 美誉冠时评:在当时的评价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5. 相业光三世:家业辉煌,代代相传,象征着荣耀。
  6. 官联且贰卿:担任高官,显示出社会地位的提升。
  7. 宸心方眷倚:皇帝对他的喜爱与倚重。
  8. 行庆秉钧衡:在行事上能够公正、明智地处理事务。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个句子采用对仗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如“秉钧衡”暗喻公正与权力的平衡。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老一辈的敬仰、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一种士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社稷:象征国家的兴衰。
  • 老成:象征智慧与经验。
  • 美誉:象征个人的道德与声望。
  • 宸心:象征权力与皇恩。
  • 钧衡:象征公正与权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社稷中兴际”意为: A. 国家衰败的时刻
    B. 国家复兴的时刻
    C. 朝廷对老成的怀念

  2. “我公传祖烈”中“我公”指的是: A. 作者本人
    B. 朋友或家族成员
    C. 皇帝

  3. 诗中提到的“宸心”指的是: A. 国家
    B. 皇上的心意
    C. 老成之人的智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国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强调个人的责任感。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也表现了对家国的忧虑与思考,情感深厚且真挚。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