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吴江谒臞庵翁少留为赋二诗》

时间: 2025-01-27 03:13:42

住家却学浮家样,横截江湖叠浪中。

漫说三高无起日,孰知千古可同风。

长林蒙雾行平远,层榭攀云语半空。

堤上系舟何限意,匆匆著句未全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过吴江谒臞庵翁少留为赋二诗
作者: 仲并 〔宋代〕

住家却学浮家样,横截江湖叠浪中。
漫说三高无起日,孰知千古可同风。
长林蒙雾行平远,层榭攀云语半空。
堤上系舟何限意,匆匆著句未全工。

白话文翻译:

诗人住在家中却学着漂泊的生活,犹如在波涛起伏的江湖中穿行。
总是说三高(即高山、高天、高地)没有升起的日子,但谁知道千古以来却能与风同在。
远处的长林笼罩在迷雾中,行走其间仿佛进入了平远的境界,
高楼层叠,似乎在云端交流,仿佛在半空中畅谈。
堤岸上系舟,意境何其广阔,
匆忙写下的诗句尚未完成,似乎不够精致。

注释:

  • 住家:指在家居住,意指安定的生活状态。
  • 浮家:指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
  • 江湖:既可指江河湖泊,也有流浪的意象。
  • 三高:指高山、高天、高地,象征高远的理想。
  • 千古:古往今来的时间,强调历史的悠久。
  • 长林:指长长的树林。
  • 蒙雾:雾气笼罩,形容能见度低的状态。
  • 层榭:指高层的楼阁。
  • 系舟:把船系在岸边,象征着停泊与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并,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仲并游历吴江之际,临近臞庵,表现了诗人对浮世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吴江地处水乡,诗人通过舟行江湖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舟行江湖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感受。首联以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定居生活与漂泊生活的思索。诗中“住家却学浮家样”一句,反映了诗人对浮世生活的向往与无奈,揭示了人们在安稳的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精神漂泊。

接下来的“漫说三高无起日,孰知千古可同风”则引入了时间与理想的思考,诗人以“千古”来映射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探求与追寻。长林与层榭的描绘则通过意象的堆叠,营造了一幅烟雾缭绕、意境深远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

最后一句“匆匆著句未全工”,传达出诗人在创作时的急迫感与不满足,暗示了艺术创作中的艰辛与追求完美的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住家却学浮家样:即使在安定的家中,诗人仍向往漂泊的生活,表现了内心的矛盾。
  2. 横截江湖叠浪中:写出舟行在波涛中的情景,象征生活中的挑战。
  3. 漫说三高无起日:反映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却感到无望。
  4. 孰知千古可同风:提问中蕴含哲理,强调历史的深邃与时间的流转。
  5. 长林蒙雾行平远:描绘远方的树林被雾气笼罩,象征着未知与神秘。
  6. 层榭攀云语半空:高楼似在云端,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渴望。
  7. 堤上系舟何限意:系舟的意象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与无限的可能。
  8. 匆匆著句未全工:最后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舟行,形象生动。
  • 对仗:如“长林蒙雾”“层榭攀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提问: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舟行江湖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揭示了生活的复杂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漂泊与自由。
  2. 江湖:代表自然与人生的无常。
  3. 长林:象征深远的理想与追求。
  4. 蒙雾:暗示模糊与未知的未来。
  5. 层榭: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仲并
    C. 杜甫
    D. 白居易

  2. “住家却学浮家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安逸
    B. 追求漂泊
    C. 厌倦
    D. 满足

  3. 诗中提到的“三高”指的是?
    A. 高山、高天、高地
    B. 三个高人
    C. 高尚的理想
    D. 三个高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仲并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结合,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孤独。两者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风格上各有不同,仲并的诗更为细腻,李白则显得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仲并研究》

以上是对《舟过吴江谒臞庵翁少留为赋二诗》的详细解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