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见月》

时间: 2025-02-04 15:34:14

照人明月故应圆,露冷风清八月天。

且看惊鸾呈妙舞,却愁落雁怯虚弦,裙裾老去真聊尔,色笑公当一粲然。

小院不妨今夜雨,人间那有两婵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不见月
作者:仲并 〔宋代〕

照人明月故应圆,
露冷风清八月天。
且看惊鸾呈妙舞,
却愁落雁怯虚弦。
裙裾老去真聊尔,
色笑公当一粲然。
小院不妨今夜雨,
人间那有两婵娟。

白话文翻译:

月亮本应在这个中秋夜明亮圆满,但今夜却看不见。露水寒冷,清风徐徐,正是八月的天。我们不妨欣赏惊鸾在空中翩翩起舞,却又因落雁不敢轻弦而感到忧愁。裙裾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老去,然而笑容依旧灿烂。小院里今夜或许会下雨,世间又有谁能拥有两轮明月呢?

注释:

  • 照人明月:指明亮的月光照在人身上。
  • 露冷风清:形容夜晚露水寒冷,风清凉。
  • 惊鸾:指惊飞的鸾鸟,象征美丽的舞姿。
  • 落雁:比喻雁群飞来时的情景,给人以忧虑。
  • 裙裾老去:指女子的衣裳随着时间流逝而变旧。
  • 婵娟:指美丽的月亮或美女,诗中用以比喻月亮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仲并,宋代诗人,风格独特,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情感真挚而深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中秋之夜,传统上这是一个赏月的节日,但诗人在此夜却无法见月,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中秋不见月》通过对月亮缺失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诗中“照人明月故应圆”一句,直接表达了对中秋月亮的期待,而“却愁落雁怯虚弦”则展现了诗人对无法奏响美好乐曲的惆怅。惊鸾的舞姿与落雁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美好,后者则是对失落的感慨。整首诗融合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在中秋这一特定时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照人明月故应圆:指出明月本应圆满,暗示对月亮的期望。
    • 露冷风清八月天:描绘出一个清冷的八月夜晚,增强了孤独感。
    • 且看惊鸾呈妙舞:引入美丽的舞蹈意象,象征着美好与欢乐。
    • 却愁落雁怯虚弦:落雁的意象让人感到忧愁,指向无法实现的愿望。
    • 裙裾老去真聊尔:感叹时光流逝,衣袂渐老,象征着青春的流逝。
    • 色笑公当一粲然:美好的笑容依然灿烂,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
    • 小院不妨今夜雨:即使雨夜,也要享受当下。
    • 人间那有两婵娟:表达了对完美事物的渴望,暗含对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惊鸾”象征美丽,落雁象征忧愁。
    • 对仗:如“露冷风清”与“照人明月”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缺憾的感慨,结合了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团圆、希望与美好。
  • 露水:暗示着清冷与孤独。
  • 惊鸾:象征着美丽与欢乐的瞬间。
  • 落雁:象征着失落与忧愁。
  • 裙裾:象征着青春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惊鸾”的意义是什么?

    • A. 美丽的舞蹈
    • B. 失落的感情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静谧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团圆的期待
    • B. 对美好事物的无奈
    • C. 对朋友的思念
    • D. 对父母的感恩
  3. “人间那有两婵娟”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明亮的月亮
    • C. 祥和的生活
    • D. 幸福的家庭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但更强调了个人的孤独与乡愁。
  • 《月夜忆舍弟》:则是在中秋的月光下,抒发兄弟间的情感,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