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永睦县高斋》
时间: 2025-01-11 06:19: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永睦县高斋 张嵲 〔宋代〕
沓嶂宽围巴水通,登临眼界浩无穷。 空蒙岚翠云烟外,明灭波光树影中。 莫咏枫林伤极目,且依苹末挹雄风。 中原十载人将尽,相见休嗟休转蓬。
白话文翻译
群山重叠环绕,巴水在其中流淌,登高望远,视野无比广阔。 云雾缭绕的山峦之外,翠绿的景色若隐若现,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树影摇曳。 不要吟咏那些让人伤感的枫林,且在这平静的水边感受强劲的风。 中原地区历经十年战乱,人们几乎都已消逝,相见时不要叹息,不要像转蓬一样飘泊不定。
注释
- 沓嶂:重叠的山峰。
- 巴水:指流经巴地的河流。
- 空蒙岚翠:形容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呈现出翠绿色。
- 明灭波光:波光闪烁,时隐时现。
- 苹末:水边的草地。
- 挹雄风:感受强劲的风。
- 中原十载人将尽:指中原地区历经长时间的战乱,人民几乎都已消逝。
- 休嗟休转蓬:不要叹息,不要像转蓬一样飘泊不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宋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他在巴地任职期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战乱时代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张嵲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时代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了对战乱时代的深刻感慨。首联“沓嶂宽围巴水通,登临眼界浩无穷”展现了壮阔的山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颔联“空蒙岚翠云烟外,明灭波光树影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峦和波光粼粼的水面,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意境。颈联“莫咏枫林伤极目,且依苹末挹雄风”则转向对战乱时代的感慨,劝诫人们不要沉溺于悲伤,而应积极面对生活。尾联“中原十载人将尽,相见休嗟休转蓬”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代的忧虑,呼吁人们不要叹息,要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沓嶂宽围巴水通:描绘了群山环绕,巴水在其中流淌的壮丽景象。
- 登临眼界浩无穷:表达了登高望远时视野的广阔。
- 空蒙岚翠云烟外:形容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呈现出翠绿色。
- 明灭波光树影中:描绘了波光闪烁,树影摇曳的美丽景象。
- 莫咏枫林伤极目:劝诫人们不要沉溺于悲伤。
- 且依苹末挹雄风:建议人们在水边感受强劲的风,象征积极面对生活。
- 中原十载人将尽: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代的忧虑。
- 相见休嗟休转蓬:呼吁人们不要叹息,要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空蒙岚翠”比喻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美丽景象。
- 拟人:如“挹雄风”将风拟人化,象征积极面对生活。
- 对仗:如“空蒙岚翠”与“明灭波光”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时代的忧虑。诗人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悲伤,而应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沓嶂:重叠的山峰,象征壮丽和坚韧。
- 巴水:流经巴地的河流,象征生命和流动。
- 空蒙岚翠:云雾缭绕的山峦,象征美丽和神秘。
- 明灭波光:波光闪烁,象征变化和希望。
- 枫林:象征悲伤和离别。
- 苹末:水边的草地,象征平静和安宁。
- 雄风:强劲的风,象征力量和勇气。
- 转蓬:飘泊不定的蓬草,象征不稳定和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沓嶂宽围巴水通”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山峦重叠,河流在其中流淌 B. 平原广阔,河流在其中流淌 C. 山峦重叠,河流在其中干涸 D. 平原广阔,河流在其中干涸
-
诗中“空蒙岚翠云烟外”中的“空蒙岚翠”形容的是什么? A. 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B. 山峦在阳光下闪耀 C. 山峦在雨中朦胧 D. 山峦在风中摇曳
-
诗中“莫咏枫林伤极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B. 对战乱时代的忧虑 C. 对悲伤的沉溺 D.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诗中“且依苹末挹雄风”中的“挹雄风”象征什么? A. 感受强劲的风 B. 感受平静的生活 C. 感受悲伤的情感 D. 感受战乱的动荡
答案:
- A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以登高望远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时代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宁静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嵲此诗与杜甫《登高》都以登高望远为背景,但张嵲的诗更多表达了对战乱时代的忧虑,而杜甫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张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