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梁无故又辞齐,弟子纷纷益不知。
天下未平虽我事,己身已枉更何为。
後来谁是闻风者,当世何尝不召师。
士要自高无顾世,遗编今亦有人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离开梁国而再次辞别齐国,弟子们纷纷感到困惑。尽管天下未平是我所关心的,但我自己已经受到了损害,又能做什么呢?后来,谁还会是听从号召的人呢?当今的社会又何尝不需要老师呢?士人要自我提升,而不必过于在意世俗的看法,留下的文稿如今依然有人怀疑。
注释
- 去梁:离开梁国。
- 辞齐:告别齐国。
- 弟子纷纷:弟子们纷纷议论、困惑。
- 天下未平:天下仍然动荡不安。
- 己身已枉:自己的身心已经受到损害。
- 闻风者:听到号召或消息的人。
- 召师:召唤老师或名师。
- 士要自高:士人要自我提升。
- 遗编:留下的文稿或作品。
- 有人疑:仍然有人对这些作品有疑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景山,号景山,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诗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的推崇。王令的诗歌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往往抒发个人情感与理想追求,反映了他对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读孟子》写于宋代的动荡时期,社会上士人纷纷追求理想,然而现实却充满困惑与无奈。王令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世士人的思考与感慨,强调了士人应自我提升的必要性,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对理想的坚持。
诗歌鉴赏
《读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清晰的表达,展现了王令对士人角色的思考。开篇的“去梁无故又辞齐”点明了诗人的处境,离开两个地方却感到无处可去,隐喻了士人在动荡社会中的无奈与彷徨。接着“天下未平虽我事,己身已枉更何为”则揭示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注,尽管自己已经受到了牺牲,但仍然难以自处。
后半部分“後来谁是闻风者,当世何尝不召师”以追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士人自我提升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遗编今亦有人疑”则让人想到,尽管古人的智慧与经验被后人所传承,但仍然无法避免对其真实性与价值的质疑,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与反问,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引发读者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梁无故又辞齐:离开梁国毫无缘由,又告别齐国,表达了诗人对动荡局势的无奈。
- 弟子纷纷益不知:弟子们纷纷感到困惑与不解,反映了对师者选择的复杂情感。
- 天下未平虽我事:尽管天下尚未平定,我的事情又能如何,显示了诗人的无力感。
- 己身已枉更何为:自己的身心都已经受到伤害,做什么也无意义,传达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 後来谁是闻风者:未来的人谁会响应号召,传达了对未来的疑虑。
- 当世何尝不召师:当代社会也需要师者,强调了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
- 士要自高无顾世:士人应当自我提升,而不必在意世俗的看法,体现了独立思考的态度。
- 遗编今亦有人疑:留下的文稿如今也有人质疑,反映了对历史与传承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去梁无故又辞齐”,形成了整齐的音韵。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当世何尝不召师”,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与思考的力度。
- 比喻:将士人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比作“闻风者”,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强调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关切。诗人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复杂与无奈,展现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梁、齐:代表了士人的理想与追求,但同时也象征着现实的困境。
- 弟子:象征着知识的传承与师生之间的关系。
- 天下:代表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 士:象征着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令的《读孟子》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历史的反思
B. 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C. 对爱情的追求
D.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弟子纷纷益不知”反映了什么情感? A. 迷茫与困惑
B. 快乐与轻松
C. 愤怒与失望
D. 希望与信心 -
诗的最后一句“遗编今亦有人疑”意味着什么? A. 古人的智慧被质疑
B. 诗人对未来的信心
C. 对世俗的无所谓
D. 对历史的坚定信仰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的作品,同样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望。
诗词对比
- 王令《读孟子》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比,前者关注士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后者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士人的心态与追求,展现了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令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