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北风荡天地》

时间: 2025-01-11 02:36:04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白话文翻译:

北风摇撼着天地,有一只鸟在空旷的林中鸣叫。它的志向远大,但羽翼短小,只能衔着石头随波逐流。高山一天天变高,大海一天天加深。它感到自己无法像女娲补天那样伟大,只能伸长脖子发出哀鸣。辛苦的努力只是徒劳,慷慨激昂的心情谁能理解?东流的江水滔滔不绝,劳劳碌碌成就了古今。

注释:

  • 北风荡天地:形容北风猛烈,摇撼天地。
  • 有鸟鸣空林:指一只鸟在空旷的林中鸣叫。
  • 志长羽翼短:比喻志向远大但能力有限。
  • 衔石随浮沈:比喻努力但效果不明显,随波逐流。
  • 崇山日以高:形容山越来越高。
  • 沧海日以深:形容海越来越深。
  • 愧非补天匹:感到自己无法像女娲补天那样伟大。
  • 延颈振哀音:伸长脖子发出哀鸣。
  • 辛苦徒自力:辛苦的努力只是徒劳。
  • 慷慨谁为心:慷慨激昂的心情谁能理解。
  • 滔滔东逝波:形容江水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
  • 劳劳成古今:劳劳碌碌成就了古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1647),明代诗人,字存古,号小隐,江苏吴江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其诗作多表现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精卫》借用神话故事中的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志向远大但现实残酷的无奈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动荡,夏完淳身处乱世,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和无奈,通过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志长羽翼短”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志向远大,但现实条件有限。“愧非补天匹”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力感,诗人感到自己无法像女娲补天那样伟大,只能发出哀鸣。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精卫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风荡天地:开篇即用北风的猛烈来象征动荡的时代。
  • 有鸟鸣空林:引入精卫的形象,空林中的鸣叫增添了孤独和凄凉的氛围。
  • 志长羽翼短:对比手法,突出志向与能力的差距。
  • 衔石随浮沈:精卫填海的行为,象征不懈的努力但效果有限。
  •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加了精卫填海的难度。
  • 愧非补天匹:自谦之词,表达了对伟大事业的向往和自愧不如。
  • 延颈振哀音:精卫的哀鸣,抒发了内心的无奈和悲愤。
  •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对个人努力的质疑,以及对社会理解的渴望。
  •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时间的流逝,以及古今人们的共同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志长羽翼短”比喻志向远大但能力有限。
  • 拟人:如“北风荡天地”将北风拟人化,赋予其摇撼天地的力量。
  • 对仗:如“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个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诗人抒发了对现实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在困境中坚持理想的精神。

意象分析:

  • 北风:象征动荡的时代。
  • 精卫:象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 崇山、沧海:象征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 东逝波: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古今共同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志长羽翼短”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2. 诗中“愧非补天匹”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无奈 C. 愤怒 D. 喜悦

  3. 诗中“滔滔东逝波”一句象征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江水的流动 C. 精卫的努力 D. 北风的猛烈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行路难》: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理想的主题。
  • 杜甫《登高》:抒发了对时代动荡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李白《行路难》与夏完淳《精卫》:两者都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理想的精神,但李白更多展现了豪迈和乐观,而夏完淳则更多体现了无奈和悲愤。

参考资料:

  • 《明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夏完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