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僧
作者: 齐己 〔唐代〕
原文展示
老忆游方日,天涯锡独摇。
凌晨从北固,冲雪向南朝。
鬓发泉边剃,香灯树下烧。
双峰诸道友,夏满有书招。
白话文翻译
我年老时常回忆起游方的日子,
在遥远的天涯中,手持锡杖独自摇曳。
清晨我从北固山出发,
冒着雪向南方朝拜。
鬓发在泉边剃去,
香灯在树下点燃。
双峰的道友们,
在夏日时常有书信相邀。
注释
字词注释:
- 游方: 指出游或行乞,常指僧人四处游历。
- 锡: 指锡杖,是僧侣的标志性法器。
- 北固: 指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
- 冲雪: 意为在雪中前行。
- 鬓发: 指头发,鬓边的毛发。
- 香灯: 指点燃的香灯,常用于宗教活动。
- 双峰: 可能指双峰寺,或指双峰山。
典故解析:
- 此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主要表现了对僧侣生活的描述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 713-770),字子明,号无觉,唐代著名的僧人和诗人。齐己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佛教以及僧侣的生活。
创作背景: 《送僧》是齐己在悠长的僧侣生涯中,对往日游方生活的回忆。诗中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佛教生活的执着与追求。
诗歌鉴赏
《送僧》是一首充满回忆与思索的诗,展现了齐己对于游方生活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老忆游方日”便揭示了诗人年迈之际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天涯”游历时的孤独与坚持,手中的锡杖摇曳,象征着他在佛教之路上的坚定信念。
“凌晨从北固,冲雪向南朝”一句,表现了诗人清晨出发、迎风冒雪的决心,传达出一种无畏艰难、追逐信仰的精神。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剃发和点灯的场景,既是对修行生活的描写,也暗含着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最后两句中提到“双峰诸道友”,不仅是对友人的召唤,也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仿佛在夏日的温暖中,重温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齐己对佛教的执著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忆游方日: 诗人回忆起年老时的游方经历,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
- 天涯锡独摇: 在遥远的地方,诗人独自摇动锡杖,突显出孤独感。
- 凌晨从北固: 早晨从北固山出发,表明了出行的时间和地点。
- 冲雪向南朝: 冒着雪朝南方去,显示了坚定的信念和不怕艰难的决心。
- 鬓发泉边剃: 在泉边剃发,表达了僧侣生活的日常。
- 香灯树下烧: 香灯在树下点燃,表现了宗教氛围及宁静的生活。
- 双峰诸道友: 提到双峰的道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夏满有书招: 夏天时收到朋友的信,传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晨从北固”和“冲雪向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通过“锡”、“雪”、“香灯”等意象,营造了清幽的宗教氛围,体现了僧侣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游方生活的怀念、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佛教追求的坚定,展现了僧侣的孤独与宁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锡杖: 代表僧侣的身份与修行之路。
- 雪: 象征纯洁与艰辛,暗示修行的艰难。
- 香灯: 象征着光明与信仰,营造出一种安静的宗教氛围。
- 泉水: 代表生命与灵性,剃发的行为体现了对世俗的放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游方”是指什么? A. 在家生活
B. 四处游历
C. 从事商贸 -
诗人在清晨从哪里出发? A. 南方
B. 东边
C. 北固山 -
“双峰诸道友”中的“双峰”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两座山
C. 一个寺庙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寄扬州韩绰判官》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齐己的《送僧》与杜甫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都涉及友人之间的思念,但齐己更侧重于宗教与自我追求,而杜甫则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共通之处,但在主题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