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宋中道倅洺州》
时间: 2025-01-26 04:25:31意思解释
送宋中道倅洺州
原文展示:
漳水不灌邺,不知几何时。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
余尝怜洺民,舄卤半不治。
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
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
白话文翻译:
漳水没有灌溉邺城,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后来的历史才能记录这一切,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曾经怜悯洺州的百姓,他们的土地有一半是盐碱地,无法耕种。
我觉得漳水可以引入这里,但却被那些闲谈者所嘲笑。
高明的议论与当地的风俗不同,真正的功业往往是在思考之后才能实现。
老师您到任的那一天,请不要忘记我写的这首诗。
注释:
- 漳水:指漳河,流域主要在今福建省和江西省,水量充沛。
- 邺:古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曾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 舄卤:舄指盐碱地,卤指盐分,形容土地贫瘠。
- 谈者嗤:指那些空谈的人对此不屑一顾。
- 高议:指高尚的言论或讨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推行的新法为其政治生涯增添了诸多争议和成就。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任职洺州时,表达了他对百姓困境的深切关怀和对治理水利的思考,对洺州的未来充满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是对洺州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对地方治理的深刻反思。王安石通过对漳水不灌的现状表达了他对洺州民生的忧虑,诗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的开头通过“漳水不灌邺”引出对水利问题的关注,这不仅是对具体问题的追问,也是对历史的沉思。接着王安石指出,后世有史可记,意味着真正的治理成果需要时间的检验。他对洺州百姓的怜悯之情以及对土地贫瘠状况的描述,突显了他对民生的关怀。最后,他以劝诫的方式告诫将来的官员要铭记这首诗,表达对更好治理的期望。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漳水不灌邺:描述水源不足的现状。
- 不知几何时:表达对未来的无奈和期盼。
- 后世有史起:强调历史的记录和反思。
- 乃能为可为:指出治理需要实际行动。
- 余尝怜洺民:王安石对民生的真切关怀。
- 舄卤半不治:揭示土地产出低下的困境。
- 颇觉漳可引:表达对引水的希望。
- 但为谈者嗤:对闲聊者的不屑。
- 高议不同俗: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 功成人始思:真正的成果在于深入思考。
- 夫子到官日:老师到任之际的提醒。
- 勿忘吾此诗:希望能够被铭记和践行。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比和反讽手法,通过对洺州的现状与治理理想的对比,突显了治理的重要性;同时,"谈者嗤"反映了对空谈的讽刺,增加了诗的深度。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洺州百姓的关怀、对水利治理的重视,以及对未来治理的期望,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漳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洺民:代表着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
- 舄卤:反映了土地贫瘠的现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漳水不灌邺,说明了什么问题?
- A. 水源不足
- B. 土地肥沃
- C. 人口过多
-
“余尝怜洺民”中“怜”字的意思是?
- A. 想念
- B. 同情
- C. 赞美
-
诗中提到的“谈者嗤”指的是?
- A. 赞美者
- B. 空谈者
- C. 办事者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庐山谣》,同样展现了对自然和百姓的关怀。
- 诗词对比: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对比王安石的《送宋中道倅洺州》,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盼,但王维更侧重于友情的描写,而王安石则强调社会责任和民生问题。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