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17:35

前旌一幅粉书名,行路知君亦涕零。

遂失词人空甫里,谩留悲鹤老华亭。

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

归处仙龛终不远,新坟东见海山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前旌一幅粉书名,行路知君亦涕零。
遂失词人空甫里,谩留悲鹤老华亭。
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
归处仙龛终不远,新坟东见海山青。

白话文翻译

一面旗帜上写着你的名字,行路的人都为你流泪。
词人已失踪在空旷的村落,留下的只是悲伤的白鹤在华亭上老去。
你所倡导的寿命和福禄没有第一、第二、第三的差别,
可你所留下的文章却如同六位神仙一样珍贵。
归来的地方离仙境并不遥远,新修的坟墓东边可见海山苍翠。

注释

  • 前旌:指旗帜,表示对死者的悼念与尊重。
  • 涕零:流泪,形容伤心的情景。
  • 空甫里:空旷的村落,词人失踪之处。
  • 谩留:随意留下,表达对离去者的惋惜。
  • 悲鹤:象征孤独与哀伤的白鹤。
  • 华亭:古代园林建筑,意指高雅的环境。
  • 寿禄无三甲:意指寿命和福禄无高低之分,强调人人平等。
  • 六丁:古代传说中的神仙,象征珍贵的成就。
  • 仙龛:神仙的供奉之地,象征归属与安宁。
  • 新坟:新修的坟墓,表示生者的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派代表人物。他的诗词兼具古风与新意,风格多样,擅长抒情与议论。

创作背景

《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是王安石追悼陆游的作品,体现了王安石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陆公即陆游,曾任河中使君,因政绩卓著而受到尊敬。王安石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陆公的哀悼,传递出对人生命运和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已逝友人的怀念与惋惜。开篇以“前旌一幅粉书名”引入,展现了一幅庄重的悼念场景,行路人见此情景也不禁流泪,显示出陆公的德行感动了周围的每一个人。接下来的“遂失词人空甫里”则将思绪转向诗人自身的孤独与失落,犹如“悲鹤老华亭”,暗示诗人的哀伤与对友人逝去的感慨。

“主张寿禄无三甲”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生死平等与命运无常。王安石认为,陆公的文章和成就如同六丁神仙般珍贵,值得后人铭记。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归处图景,暗示着在离世之后,陆公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令人深思。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友人的怀念,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旌一幅粉书名:开头以“前旌”象征悼念,设置了庄重的气氛,表明对已故者的敬重。
  • 行路知君亦涕零:行路人见此景都为之落泪,反映出陆公的影响力与德行。
  • 遂失词人空甫里:词人的失落与孤独,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谩留悲鹤老华亭:白鹤象征孤独与悲伤,暗示生命的无常。
  • 主张寿禄无三甲:强调人人平等,表达对命运的思考。
  • 收拾文章有六丁:陆公的成就如神仙般珍贵,值得永远铭记。
  • 归处仙龛终不远:归属的理念,象征着对自然的向往与安宁。
  • 新坟东见海山青:描绘出美好的归处,暗示逝者与自然的融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陆公的成就比作“六丁”,突出其珍贵与独特。
  • 拟人:悲鹤被赋予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使诗句更为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现了对人性、命运与价值的反思,倡导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荣耀与追思,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 :代表伤感与怀念,体现情感的深度。
  • :象征孤独与哀愁,反映生命的短暂。
  • 海山:自然的景象象征宁静与归属,传达对逝者的良好祝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六丁”指的是什么?

    • A. 六位神仙
    • B. 六个朋友
    • C. 六个国家
    • D. 六种花
  3. “前旌一幅粉书名”中的“旌”指的是:

    • A. 旗帜
    • B. 诗歌
    • C. 人物
    • D. 大海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在情感表达上都有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安石的作品更侧重于悼念与怀念,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瞬息万变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