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山》
时间: 2025-04-28 22:47: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处喧久忘静,临旷始怀真。
步登千仞冈,眷兹九秋辰。
余滓澄广泽,薄氛散高旻。
浮空白云远,冠日丹霞新。
海屿互出没,天峰秀嶙峋。
清眸穷四遐,逸兴荡八垠。
兴怀慨前古,一瞬迹已陈。
无令东篱菊,静笑悲秋人。
白话文翻译:
在喧嚣中久而忘却了宁静,来到开阔的地方,才开始怀念真实。
步履攀登千丈高的山冈,眷恋这九月的秋光。
湖水清澈,波光荡漾,薄雾消散于高空。
浮云遥远,白色的云彩映衬着新升的红日。
海上岛屿时隐时现,天上山峰秀美而嶙峋。
清晰的眼眸眺望四方,兴致高涨,心情荡漾在八方。
感慨古人之事,一瞬间的踪迹已成往事。
不要让东篱的菊花,静静地嘲笑我这个悲伤的秋天人。
注释:
- 喧:喧闹。
- 临旷:来到开阔的地方。
- 千仞冈:形容山的高耸。
- 眷兹:眷恋于这。
- 余滓:这里指的是湖水的余波。
- 薄氛:薄薄的雾气。
- 冠日:高悬的太阳。
- 丹霞:红色的云彩。
- 逸兴:愉悦的兴致。
- 陈:陈旧、过去的意思。
- 东篱菊:指陶渊明的东篱菊,象征清雅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继,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山水,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九日登山》创作于重阳节,重阳节是登高的传统节日,诗人借此机会登高望远,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九日登山》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篇以“处喧久忘静”引入,展现了都市生活的喧嚣与对宁静的向往,接着以“步登千仞冈”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诗中通过“余滓澄广泽,薄氛散高旻”的描写,展现出清澈的湖水与广阔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意境。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海岛与山峰,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无限的可能性。“清眸穷四遐,逸兴荡八垠”中,诗人用清澈的眼光观察四周,心中的兴致荡漾,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诗人以“无令东篱菊,静笑悲秋人”结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岁月无情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陶渊明式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对比手法展现了人内心的矛盾:在喧嚣与宁静之间的挣扎,在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之间的纠结,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处喧久忘静:在喧闹的环境中久而忘却了宁静。
- 临旷始怀真:来到开阔的地方,才开始怀念真实的自我。
- 步登千仞冈:攀登高耸的山冈。
- 眷兹九秋辰:眷恋这个九月的秋天。
- 余滓澄广泽:湖水清澈,波光荡漾。
- 薄氛散高旻:薄雾消散于高空。
- 浮空白云远:远处的浮云。
- 冠日丹霞新:新升的红日映衬着白云。
- 海屿互出没:海上的岛屿时隐时现。
- 天峰秀嶙峋:天上的山峰秀美而嶙峋。
- 清眸穷四遐:清晰的眼睛眺望四方。
- 逸兴荡八垠:愉悦的心情荡漾在八方。
- 兴怀慨前古:感慨古人的事迹。
- 一瞬迹已陈:瞬间的踪迹已成往事。
- 无令东篱菊:不要让东篱的菊花。
- 静笑悲秋人:静静地嘲笑我这个悲伤的秋天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喧嚣与宁静的对比,突出内心的挣扎。
- 比喻:如“冠日丹霞新”,形容日出的美丽。
- 排比:使用“浮空白云远,冠日丹霞新”等排比句式,增强诗的气势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在喧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流露出对古人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山冈:象征着追求与奋斗。
- 湖水:象征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 白云、红日:象征希望与美好。
- 东篱菊:象征着陶渊明式的隐逸与清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仞冈”指的是什么? A. 低矮的山丘
B. 高耸的山冈
C. 平坦的原野 -
“无令东篱菊,静笑悲秋人”中,东篱菊代表什么? A. 诗人的孤独
B.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C. 秋天的伤感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日登高》:王维的同题诗,描绘了重阳节的登高习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的《登高》与许继的《九日登山》都以登高为背景,但前者更侧重于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而后者则强调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陶渊明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