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清都 题高潜翁寒灯课读图》
时间: 2025-04-27 22:44: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宴清都 题高潜翁寒灯课读图
作者:杨玉衔 〔清代〕
我亦单寒子。蓬门夜母儿形影相倚。
秋机织泪,春灯熨梦,烟残坠穗。
瓻书借向东邻,便绕膝殷勤问字。
诵琅琅建水高瓴,寒宵过午忘寐。
生前无分鸡豚,墓门寒食,望风悬泪。
珍图手展,丸熊画荻,俨然前事。
帘前雾重成滴,摇壁影葳蕤细蕊。
陟屺吟能否招魂,涕零茧纸。
白话文翻译
我也是一个孤独的寒士。
在简陋的家中,夜里和母亲的身影相依为伴。
秋天的织机上,泪水如同纱线一样交织,春天的灯下,梦境被熨平,烟雾缭绕,已然坠落。
我向东邻借书,恭恭敬敬地在膝边询问字句。
诵读声声琅琅,像那清澈的水流,寒冷的夜晚过了午时竟然忘记了睡觉。
生前没有鸡和猪的分享,墓门外的寒食,望着风流泪。
珍贵的图画展开,仿佛熊手绘制的芦苇,清晰地呈现着往事。
帘前重雾如滴,摇曳的墙影显得细腻如花蕊。
登上山坡吟唱,能否招来亡魂呢?泪水滴落在茧纸上。
注释
- 单寒子:指孤独而贫寒的人。
- 蓬门:茅草屋,形容简陋的居所。
- 秋机织泪:秋天的织机,泪水像丝线一样交织。
- 寒宵过午忘寐:寒冷的夜晚一直到午后都忘记了睡觉。
- 墓门寒食:指寒食节,扫墓时吃冷食。
- 涕零茧纸:泪水滴落在茧纸上,象征着对往事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玉衔,清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风格清新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寒冷的夜晚,作者独自一人面对寒灯,凭吊往事,感慨人生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寒冷夜晚的学习与思考。诗中通过“蓬门夜母儿形影相倚”展现了作者的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庭和温暖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压迫感。诗句中“秋机织泪,春灯熨梦”则通过自然景象映射内心的痛苦与追忆,展现出诗人对往事的深切怀念。
在语言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瓻书借向东邻”、“诵琅琅建水高瓴”,表现了求知的渴望与文化的传承。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亦单寒子:自我介绍,表明自己的孤独与贫寒。
- 蓬门夜母儿形影相倚:描绘家庭的温情与生活的简单。
- 秋机织泪,春灯熨梦,烟残坠穗:借秋冬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愁苦与回忆。
- 瓻书借向东邻,便绕膝殷勤问字:表现求知的渴望,向邻居请教。
- 诵琅琅建水高瓴,寒宵过午忘寐:学习的专注与忘我状态。
- 生前无分鸡豚,墓门寒食,望风悬泪:感叹生前与死后的对比,表现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 珍图手展,丸熊画荻,俨然前事:通过回忆往事,展现对过去的怀念。
- 帘前雾重成滴,摇壁影葳蕤细蕊:描绘环境的细腻变化,增添诗的氛围。
- 陟屺吟能否招魂,涕零茧纸:以吟唱的方式寄托对亡者的思念,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机织泪”将泪水比作丝线,形象而生动。
- 拟人:如“春灯熨梦”赋予灯光人性化的特征,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个人的孤独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反映了人对知识与情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灯: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环境。
- 秋机:代表着艰辛与泪水,暗示人生的苦涩。
- 墓门寒食:象征着对逝去的亲人的追忆与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我亦单寒子”中的“寒子”指的是?
- A. 富贵之子
- B. 孤独贫寒之人
- C. 书生
- D. 孩子
-
“秋机织泪”中“织泪”的意思是?
- A. 编织衣物
- B. 表达悲伤
- C. 织布
- D. 交织情感
-
诗中提到的“寒宵过午忘寐”,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忘我
- C. 疲惫
- D.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杨玉衔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描写,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杨玉衔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