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与友人登高》

时间: 2025-04-28 07:47:03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

几回为客逢佳节,

曾见何人再少年。

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意思解释

九日与友人登高

作者: 鲍溶 〔唐代〕

原文展示:

云木疏黄秋满川,
茱萸风里一尊前。
几回为客逢佳节,
曾见何人再少年。
霜报征衣冷针指,
雁惊幽梦泪婵娟。
古来醉乐皆难得,
留取穷通付上天。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天空下,树木稀疏,黄叶满地,江河间秋意正浓。我在风中举起茱萸酒杯,几次在这个佳节与友人相聚,但曾经的友人又有多少能再现年轻的时光呢?霜寒刺骨,征衣上冷得像针一样,孤雁惊起,梦中泪水不禁涟涟。自古以来,畅饮欢乐都是难得的,唯有将命运的穷通交给上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木: 指天上的云和树木,形容秋天的景象。
  • 茱萸: 一种植物,常用来做药,古时用茱萸插在头上以驱邪,诗中指代酒。
  • 佳节: 美好的节日,指重阳节。
  • 征衣: 旅途中穿的衣服,象征外出和离别。
  • 雁惊: 指大雁因惊动而飞起,寓意孤独与失落。

典故解析:

  • 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登高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寓意长寿。
  • 古来醉乐皆难得: 指古往今来,能痛痛快快地享乐是非常珍贵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溶,唐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诗多描写风景和人情,情感细腻,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与友人登高赏秋,借此佳节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云木疏黄秋满川”,展现出一幅秋天的图景,给人以清凉的感受。接着提到茱萸酒,暗示重阳节的习俗,进一步引发对逝去岁月的回忆。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友人再见的机会愈发稀少,表现出一种对青春的眷恋和无奈。周围的霜冷和孤雁的惊飞,增添了孤独和失落的情绪。最后一句“留取穷通付上天”则是对命运的释然,表明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木疏黄秋满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树木稀疏,黄叶满地,给人以凄凉之感。
  2. 茱萸风里一尊前:提到在风中举杯饮酒,表示在重阳节的欢庆。
  3. 几回为客逢佳节:表达了每次节日的相聚,暗示离别的无奈。
  4. 曾见何人再少年:感慨曾经的友人,如今难再见,岁月无情。
  5. 霜报征衣冷针指:霜寒刺骨,征衣冷,写出旅途的孤独与寒冷。
  6. 雁惊幽梦泪婵娟:孤雁惊飞,梦中泪水,表达思乡与孤独的情感。
  7. 古来醉乐皆难得:指出古往今来,畅快享乐的机会极为难得。
  8. 留取穷通付上天:对命运的释然,表达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霜报征衣”比喻旅途寒冷。
  • 对仗:如“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秋天的树木、茱萸酒、孤雁等意象交织,构成丰富的情感背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反映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预测,强调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木: 象征秋天的萧瑟与无情。
  • 茱萸: 代表节日的欢庆与古老的习俗。
  • : 代表寒冷、孤独,暗示人生的苦涩。
  • : 象征思乡与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元宵节
    D. 清明节

  2. “古来醉乐皆难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快乐的珍惜
    B. 对快乐的厌倦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过去的怀念

  3.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古代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勇气
    B. 幸福
    C. 驱邪
    D. 财富

答案:

  1. B. 重阳节
  2. A. 对快乐的珍惜
  3. C. 驱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 - 杜甫: 同样是关于登高的诗,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与鲍溶对友人聚会的感慨形成对比。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描绘了重阳节的思乡情,与鲍溶的友谊聚会形成呼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