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游西施山》

时间: 2025-01-26 03:09:56

镜湖春水影溶溶。

一棹小桥通。

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

为想苎萝村畔,才离却,恰向土城中。

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

还堪笑、去笄填土孰为容。

刚得教成歌舞如花艳,送入馆娃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镜湖春水影溶溶。一棹小桥通。
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
为想苎萝村畔,才离却,恰向土城中。
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
还堪笑去笄填土孰为容。
刚得教成歌舞如花艳,送入馆娃宫。

白话文翻译:

镜湖的春水波光粼粼,一只小舟轻轻划过小桥。
在稽山的倒影处,石径显得格外玲珑剔透。
我想起苎萝村边,刚刚离开,却又恰好回到土城中。
当年浣纱的时候本无伴侣,偏偏邀请了郑旦一同前来。
不禁要笑那个去梳妆的女子,究竟谁更美丽。
刚刚学会了歌舞如花的艳丽,便送入了馆娃宫。

注释:

  • 镜湖:指镜子般清澈的湖泊。
  • 春水影溶溶:春天的湖水波光荡漾。
  • 稽山:指的是一座山名。
  • 苎萝村:古地名,可能是诗人回忆的地方。
  • 浣纱:指的是洗纱,古代女子在河边洗衣的场景。
  • 郑旦:古代著名的歌舞伎,可能暗指一位美丽的女子。
  • 馆娃宫:古代女子宫殿,象征着女子的美丽和才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工整,情感丰富,常表达对自然和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写了西施山的美丽风景,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西施美丽与才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游西施山》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更通过对西施这一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诗中“镜湖春水影溶溶”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湖水如镜,反射出春天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小舟轻划而过,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后句中提到“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水相映的美丽景致,使人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

诗人接着回忆起苎萝村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他提到“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场景,更是借此表达一种对比和对美的向往。最后“刚得教成歌舞如花艳,送入馆娃宫”则是对女子才艺的赞美,将历史与现实交融,展现出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既有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也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镜湖春水影溶溶:春天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清澈,波光粼粼,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
  2. 一棹小桥通:小舟轻轻划过小桥,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3. 稽山回映处,石径碧玲珑:稽山的倒影在水中,石径显得晶莹剔透,描写自然之美。
  4. 为想苎萝村畔,才离却,恰向土城中:回忆起离开苎萝村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土城,表现思乡之情。
  5. 浣纱当日原无伴,偏邀郑旦相同:当年浣纱时本无伴,特意邀请郑旦,暗示对美好陪伴的渴望。
  6. 还堪笑去笄填土孰为容:调侃那个去梳妆的女子,探讨谁才是最美的。
  7. 刚得教成歌舞如花艳,送入馆娃宫:学会了美丽的歌舞,送入了华丽的宫殿,象征着女性的才艺和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镜湖春水影溶溶”比喻湖水清澈。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如“偏邀郑旦相同”,赋予人物情感与个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情感深邃而丰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湖:象征纯净与宁静。
  • 春水:代表生机与希望。
  • 苎萝村:象征过去的美好回忆。
  • 浣纱:代表古代女性的美德与柔情。
  • 郑旦:代表才艺与美丽的结合。
  • 馆娃宫:象征权力与美的代名词,展现女性的地位与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镜湖”象征什么? A. 恶劣环境
    B. 纯净与宁静
    C. 动荡与不安

  2. “浣纱”一词在诗中主要表现了什么? A. 个人的孤独
    B. 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表现
    C. 现代生活的忙碌

  3. 诗中“郑旦”代表了什么? A. 古代的战争
    B. 美丽与才艺的结合
    C.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表现对美的追求。
  • 杜甫的《春望》,描绘春天的景色与人事。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李白的《庐山谣》,探讨不同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人文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