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翠亭》
时间: 2025-04-27 07:54: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空翠亭
作者:王念孙 〔清代〕
我游空翠亭,遂蹑空翠窟。
仄处迷向背,昼光寒不入。
高壁散长风,到面作飞雪。
积阴带江声,冷中石骨裂。
钩络枯藤幽,剥啄古扉缺。
虚寺钟一声,客魂堕泬。
尘氛此俱隔,惟有仙气结。
愿得托茅茨,终焉养疏拙。
白话文翻译
我游览了空翠亭,便踏入了空翠的洞窟。
在深幽的地方迷失了方向,阳光寒冷地透不进来。
高耸的墙壁上吹来长风,像飞雪一样扑面而来。
阴影笼罩着江水的声音,在寒冷中石头的骨骼裂开。
钩连的枯藤在幽暗中交错,老旧的门扉破损不堪。
空寂的寺庙里响起一声钟声,游子之魂坠入深渊。
尘世的气氛在这里被隔绝,唯有仙气在此交织。
我希望能依偎在茅草屋中,安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时光。
注释
- 空翠:指山林间的清幽景色。
- 窟:洞穴。
- 仄处:偏僻的地方。
- 昼光:阳光。
- 积阴:阴影聚集。
- 钩络:藤蔓交织。
- 剥啄:撕扯、啄食。
- 虚寺:空寂的寺庙。
- 客魂:游子之魂。
- 堕泬:坠入深渊。
- 仙气:神仙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念孙,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晚年与友人游览名山大川,对自然景色有深厚的感受。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空翠亭》创作于王念孙游览名胜时,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空翠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内心情感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空翠亭的幽静和神秘,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感。前两句开篇便引入游览的情境,表达出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迷失方向的无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从高壁散长风到江声,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寒冷,营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
“虚寺钟一声,客魂堕泬”一句,表现了游子在此地的孤独感,钟声的清脆与幽静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内心的空旷与无依。此外,诗中提到的“仙气”,则象征着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透出一股淡淡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既有对美的陶醉,也有对孤独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清逸、脱俗的生活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游空翠亭,遂蹑空翠窟:诗人描写自己游览空翠亭的情景,随之深入洞窟。
- 仄处迷向背,昼光寒不入:在幽暗的地方迷失方向,阳光无法照入。
- 高壁散长风,到面作飞雪:高大的墙壁上吹来的长风像飞雪一样扑面而来。
- 积阴带江声,冷中石骨裂:阴影笼罩着江水的声音,寒冷中石头裂开。
- 钩络枯藤幽,剥啄古扉缺:交错的枯藤在幽暗中,古老的门扉则破损不堪。
- 虚寺钟一声,客魂堕泬:空寂的寺庙钟声响起,游子的灵魂似乎沉入深渊。
- 尘氛此俱隔,惟有仙气结:尘世的气氛在此隔绝,只有仙气在此交织。
- 愿得托茅茨,终焉养疏拙:希望能依偎在草屋中,安静度过余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比作飞雪,形象化地表现出风的寒冷与凛冽。
- 拟人:将“钟声”与“客魂”结合,给予灵性,表现孤独感。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自然的眷恋与对世俗的逃避,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翠亭:象征幽静的自然环境。
- 洞窟:隐喻内心的深邃与孤独。
- 长风:代表自然的力量与无情。
- 江声:象征生活的流逝与无常。
- 虚寺: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 仙气: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与超脱尘世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空翠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亭子
B. 洞窟
C. 江声
D. 仙气 -
诗中提到的“客魂堕泬”意指什么?
A. 游子归乡
B. 游子孤独
C. 游子快乐
D. 游子思乡 -
诗人希望怎样度过余生?
A. 热闹非凡
B. 随波逐流
C. 安静度过
D. 追求繁华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作者:王维)
- 《静夜思》 (作者: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自然,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与《空翠亭》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思乡之情,展现了孤独感,与《空翠亭》的孤寂氛围相呼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