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子招饮湖楼即席分得先韵》

时间: 2025-01-10 22:38:28

城郭已非似昔年,湖山灵秀故依然。

相逢臭味苔岑契,大好交情金石坚。

旧恨早随春逝水,清谈怕问日沈渊。

井亭桥下波如镜,照彻樽罍泪欲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郭已非似昔年,湖山灵秀故依然。
相逢臭味苔岑契,大好交情金石坚。
旧恨早随春逝水,清谈怕问日沈渊。
井亭桥下波如镜,照彻樽罍泪欲溅。

白话文翻译:

城墙和城市的面貌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样子,然而湖光山色依旧如昔那般灵秀。
相遇时虽有些不快,但我们的友谊却像金石般坚固。
旧有的怨恨早已随着春水流逝,清闲的谈话让我不敢去询问那日沉渊的事。
井亭桥下的水波如同明镜,映照得酒杯中泪水欲溅。

注释:

  • 城郭:指城墙和城市。
  • 灵秀:形容湖山的景色清秀而灵动。
  • 臭味:这里可理解为相遇时的不快之感。
  • 苔岑:苔藓与山石,象征自然的景色与情感的联系。
  • 金石坚:比喻友谊坚固如金石。
  • 春逝水:春天的水流逝去,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旧怨的消散。
  • 日沈渊:暗指某种深沉的忧愁或过去的事情。
  • 樽罍:酒杯,常用于饮酒时的称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丁三在是近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为古体诗,风格上继承了传统,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与友人相聚的时刻,或许是在一个美丽的湖边,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湖楼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重聚的情景。首句点出时光的流逝,城市的变化使人感慨,但湖山的灵秀依旧,让人心生慰藉。接着,诗人用“臭味苔岑契”表现相遇的尴尬,但随即又转入对友谊的赞美,突显了情谊的坚固与珍贵。通过“旧恨早随春逝水”的描写,诗人流露出对过往的释怀,抒发了对友谊的深刻理解和珍视。最后两句以井亭桥下的波光为结尾,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水波如镜反射出的泪水,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城郭已非似昔年:引入时光的流逝,表现对往昔的怀念。
    • 湖山灵秀故依然:尽管人事已非,景色仍然保持着美丽。
    • 相逢臭味苔岑契:以“臭味”暗示相遇的不快,表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 大好交情金石坚:强调深厚的友谊,坚固如金石。
    • 旧恨早随春逝水:过往的怨恨已如春水般流逝,表现释怀之意。
    • 清谈怕问日沈渊:对谈话内容的顾忌,暗示对过去的避免。
    • 井亭桥下波如镜:描绘湖面的宁静,象征内心的平静。
    • 照彻樽罍泪欲溅:用酒杯中的泪水反映内心的感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逝水”与“日沈渊”,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比喻:把友谊比作金石,表现其坚固。
    • 象征:水波象征着情感的波动,映照出心中的泪水。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往事的释怀与淡忘。

意象分析:

  • 城郭:象征着过去的印记和历史。
  • 湖山:代表自然的美丽,给予人心灵的慰藉。
  • 旧恨:象征过去的纠葛与不快。
  • 井亭桥下: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反映内心的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城郭”是指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城市与城墙
    C. 友谊

  2. “旧恨早随春逝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旧怨的执念
    B. 对旧怨的释怀
    C. 对春天的眷恋

  3. 诗中“井亭桥下波如镜”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忧伤
    B. 宁静与反思
    C. 友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情的思念与时光的流逝。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与欢聚的快乐。

诗词对比

  • 丁三在的《亚子招饮湖楼即席分得先韵》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均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惜,但丁三在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苏轼则多用豪放的表达,体现出不同的个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