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歌》
时间: 2025-01-10 22:41:3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琴歌
作者: 赵抟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绿琴制自桐孙枝,十年窗下无人知。
清声不与众乐杂,所以屈受尘埃欺。
七弦脆断虫丝朽,辨别不曾逢好手。
琴声若似琵琶声,卖与时人应已久。
玉徽冷落无光彩,堪恨钟期不相待。
凤啭吟幽鹤舞时,撚弄铮摐声亦在。
向曾守贫贫不彻,贱价与人人不别。
前回忍泪却收来,泣向秋风两条血。
乃知凡俗难可名,轻者却重重者轻。
真龙不圣土龙圣,凤凰哑舌鸱枭鸣。
何殊此琴哀怨苦,寂寞沈埋在幽户。
万重山水不肯听,俗耳乐闻人打鼓。
知君立身待分义,驱喝风雷在平地。
一生从事不因人,健步窣云皆自致。
不辞重拂弦上尘,市廛不买多谗人。
莫辞憔悴与买取,为君一曲号青春。
白话文翻译:
这把绿色的琴是用桐树的枝条制作而成的,十年来我在窗下弹奏,没人知道它的存在。琴声清脆,不与其他乐器混杂,因此屈从于尘世的欺凌。七根弦已经脆弱得像虫丝一样,连个好手都没有遇到过。琴声若似琵琶的声音,早已卖给了世人。玉徽冷落无光彩,真让人恨钟期未能相待。凤鸣时幽鹤舞动,撚弄琴弦的铮铮声依然存在。曾经我守着贫穷,心中却难以释怀,被贱价与众人无差别地对待。前次我忍住眼泪,却又在秋风中流下两行血泪。原来世俗难以名状,轻视的却是沉重,沉重的却是轻视。真龙不在圣土,土龙却成圣,凤凰哑舌而鸱枭鸣叫。此琴与我共哀怨苦,寂寞无声深埋在幽暗的房间。万重山水不愿倾听,世俗的耳朵只闻得打鼓声。知君立身待分义,能驱风雷在平地。一生从事不因他人,健步如飞皆自致。不怕拂去弦上的尘埃,市井之中无人买我的曲子。不要抱怨我憔悴与贬低,为君一曲唱出青春。
注释:
- 桐孙枝:指的是桐树的枝条,是制作古琴的材料。
- 清声:指琴声清脆动听。
- 钟期:古代指钟期乐人的名字,传说中能与伯牙相知。
- 凤啭:指凤凰的鸣叫,象征高雅的音乐。
- 市廛:指市井或市场。
典故解析:
- 钟期与伯牙:传说中,钟期能理解伯牙所弹琴音,因此两人意气相投,表达了知音难得的主题。
- 真龙与土龙:比喻有才华的人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平凡者却能获得荣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抟,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社会纷扰之际,赵抟通过琴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知音的渴望。
诗歌鉴赏:
《琴歌》通过对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中,琴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开篇以“绿琴制自桐孙枝”引入,直接点明琴的材质与制作者的心血。随后的句子中,诗人通过“无人知”的孤独感与“清声不与众乐杂”的自我坚持,体现了他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诗中反复提到的“琴声”与“虫丝朽”,暗示了美好事物的脆弱与被忽视。尤其是“玉徽冷落无光彩”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艺术价值在世俗眼光中的失落。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万重山水不肯听,俗耳乐闻人打鼓”,进一步揭示了艺术与世俗之间的隔阂,表达了对社会的无奈与失望。最后,诗人以“为君一曲号青春”结束,展现了对理想与青春的追求,尽管社会的重压与困境依然存在,但他仍愿为此付出努力与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琴制自桐孙枝:琴是用桐树做的,表明其品质。
- 十年窗下无人知:十年弹琴无人识,表达孤独。
- 清声不与众乐杂:琴声清晰,不与世俗乐声混杂。
- 所以屈受尘埃欺:因而屈从于世俗的忽视与欺凌。
- 七弦脆断虫丝朽:琴弦脆弱,像虫丝一样易断,暗指才华被埋没。
- 辨别不曾逢好手:未能遇到懂得欣赏的人。
- 琴声若似琵琶声:琴声如琵琶,暗示琴的价值被低估。
- 卖与时人应已久:早已被世人出售,意指被遗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比作琵琶声,表现了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 拟人:琴被赋予情感,表达了诗人与琴的共鸣。
- 对仗:如“凤啭吟幽鹤舞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琴歌》通过对一把琴的描写,探讨了艺术的孤独与被忽视的命运,表现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与对社会的批判,表达了一种对理想与青春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琴:象征艺术与个人情感的寄托。
- 虫丝:暗示脆弱与被忽视的才能。
- 凤与鹤:象征高雅与理想的追求。
- 山水:比喻世俗的冷漠与对艺术的无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山水
B. 绿琴
C. 太阳 -
诗中提到的“钟期”指的是什么? A. 一个人名
B. 一种乐器
C. 一种乐曲 -
诗人认为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是? A. 受重视
B. 被忽视
C. 受欢迎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样表达了对音乐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对比王维的《鸟鸣涧》,两者皆表现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但《琴歌》更侧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鸟鸣涧》则侧重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