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四犯·初拨琵琶》
时间: 2025-01-10 21:52: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拨琵琶,未肯信,知音真个稀少。尽日芳情,萦系玉人怀抱。须待化作杨花,特地过旧家池沼。想绮窗刺绣迟了,半缕茜茸微绕。旧时眉妩贪相恼。到春来为谁浓扫。新归燕子都曾识,不敢教知道。长是倦出绣幕,向梦里重谋一笑。怎得同携手,花阶月地,把愁勾了。
白话文翻译:
初次拨动琵琶,心里却不敢相信,真正的知音实在是少之又少。整日的芳情,缠绕在美人的怀抱。要等到化作杨花,特意飘过旧日的池塘。想起那绣窗前的刺绣工作耽搁了,半缕茜色的绒线轻轻缠绕。旧时的眉妩总是贪恋着相恼。等到春天来临,为谁再浓妆淡抹。新归的燕子都曾识得,但不敢让它知道。常常困倦于绣幕之中,在梦里再谋一笑。怎能一起携手,走在花阶和月地之间,把愁苦勾引出来。
注释:
- 拨琵琶:拨动琵琶,象征音乐和情感的表达。
- 知音:指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 芳情:指美好的情感或情怀。
- 杨花:杨树的花絮,象征着轻盈和离别。
- 茜茸:红色的绒线,象征着细腻的情感。
- 绣幕:刺绣的帷幕,代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寄托。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知音”的概念,可以联想到古代著名的“知音”故事,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强调了真知音的稀少及珍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从周,宋代词人,擅长写词,多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感受。
- 创作背景:此首词作于宋代,正值社会风气日渐开放,文人对情感和个人体验的关注加深。
诗歌鉴赏:
《玲珑四犯·初拨琵琶》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词人对于音乐、情感与知音的思考。开篇“初拨琵琶,未肯信”,表达了对音乐的渴望和对知音的期待,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通过“尽日芳情,萦系玉人怀抱”,词人描绘了美好而又缠绵的情感,展现了对心中理想伴侣的向往。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词人引入了“杨花”这一意象,仿佛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不可避免。而“绮窗刺绣迟了”则暗示了生活中的琐碎与等待,表现了女性内心的细腻与复杂。结尾处“怎得同携手,花阶月地,把愁勾了”,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尽管心中有忧愁,但仍希望能够与爱人共度美好时光。
整首词以音乐为引子,交织着爱与愁,展现了李从周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初拨琵琶,未肯信”:初次拨动琵琶,心中却不敢相信,体现出对音乐情感的渴望。
- “知音真个稀少”:表达知音难得,情感共鸣的稀缺。
- “尽日芳情,萦系玉人怀抱”:美好的情感缠绕在心中,表现出对美人的深情依恋。
- “须待化作杨花”: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离别。
- “想绮窗刺绣迟了”:表现生活的琐碎与等待,反映女性的细腻情感。
- “到春来为谁浓扫”:春天来临,思念谁,展现对未来的期待与困惑。
- “新归燕子都曾识”: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强调旧日的记忆。
- “长是倦出绣幕”:反映内心的疲惫与对生活的思考。
- “向梦里重谋一笑”:梦中重温美好时光,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 “怎得同携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表达出对爱情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琵琶与情感相联系,象征内心深处的渴望。
- 拟人:让燕子有了识别的能力,强化情感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琐碎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李从周对情感深刻的理解与表达。
意象分析:
- 琵琶: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杨花:象征轻盈与离别。
- 绣窗:象征女性的内心世界。
- 燕子:寓意春天与旧日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知音”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能理解自己的人
- C. 家人
- D. 歌曲
- “化作杨花”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离别
- C. 快乐
- D. 友情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
诗词对比:
- 李从周的《玲珑四犯·初拨琵琶》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内心的细腻情感,但李从周更加强调音乐的表达与知音的稀缺,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李从周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