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10 22:02:01

花似匝。

两点翠蛾愁压。

人又不来春且恰。

谁留春一霎。

消尽水沉金鸭。

写尽杏笺红蜡。

可奈薄情如此黠。

寄书浑不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似匝。两点翠蛾愁压。人又不来春且恰。谁留春一霎。消尽水沉金鸭。写尽杏笺红蜡。可奈薄情如此黠。寄书浑不答。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花开得像是缠绕在一起,眼角的愁苦如同两点翠眉般压抑。可惜的是,人依旧没有来,春天正在悄悄流逝。谁又能留住这短暂的春光呢?水面上沉浮的金色鸭子已然消失,写满红蜡的杏纸也都被用尽。可叹薄情的人如此狡猾,寄出去的书信却得不到回应。

注释:

  • 花似匝:花开得密密麻麻,像是缠绕在一起。
  • 翠蛾:指眉毛,翠色的眉毛形容美人。
  • 春且恰:春天正好,表示时间的流逝。
  • 金鸭:水中游动的金色鸭子,象征着富贵与春天的活泼。
  • 杏笺红蜡:杏纸上写信,红蜡指用蜡封信,象征情感的寄托。
  • 薄情如此黠:形容情感冷淡的人很狡猾,不容易表露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从周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词风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爱情、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春季,诗人借春花的盛开和个人情感的失落,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反映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

诗歌鉴赏:

《谒金门》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开篇的“花似匝”,生动展现了春花的繁盛,却与后面的情感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翠蛾愁压”来形容自己眉头的愁苦,仿佛春天的美好只是在无情的时间面前徒增了些许忧伤。

整首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却无法与心爱的人共享,正如“人又不来春且恰”,时间在流逝,而爱情却遥不可及。诗中多次提到的“春一霎”,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进一步加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最后,诗人对薄情的无奈与对方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寄出的书信没有得到回应,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声的悲伤和对爱情的无力感。整首词在清丽的字句中透出一丝愁苦,令人感同身受,展现了李从周细腻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似匝:开头用花的盛开象征春天的生机,然而却暗藏着内心的失落。
  • 两点翠蛾愁压: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忧愁的神态,愁眉紧锁。
  • 人又不来春且恰:时间的流逝与爱情的缺失形成对比,增加了诗人的孤独感。
  • 谁留春一霎:无奈地感叹短暂的春光,似乎一切美好都难以长久。
  • 消尽水沉金鸭:金鸭象征着春天的活泼与富贵,却也在流淌的水中消逝,暗示爱情的无常。
  • 写尽杏笺红蜡:透出诗人对情感寄托的无奈,写信未能传达心意。
  • 可奈薄情如此黠:薄情的人如同狡猾的狐狸,难以捉摸,表达了对爱情无能为力的感慨。
  • 寄书浑不答:情感的单向传递,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似匝”比喻春花的繁盛,暗示情感的复杂。
  • 拟人:春光的短暂被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消尽水沉金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通过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的表达,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与无奈,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美好,但也隐含着短暂与易逝。
  • 翠蛾:代表美人的形象,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
  • 金鸭:象征富贵与春天的活泼,然而又暗示着无常。
  • 杏笺与红蜡:寄托情感的媒介,反映了诗人对爱的期盼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谒金门》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李从周
    C. 苏轼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金鸭”象征什么? A. 爱情
    B. 春天的活泼与富贵
    C. 失落
    D. 孤独

  3. 诗人对薄情的感叹表现在何处? A. 寄书浑不答
    B. 花似匝
    C. 水沉金鸭
    D. 春且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失落与渴望,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为细腻,情感层次更为丰富,而李从周的《谒金门》则更为直接,情感更加集中。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李从周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