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游龙潭寺》

时间: 2025-04-27 17:24:58

习静寻山寺,息心戒浪游。

云藏嵩岳树,水泛孟津舟。

听梵来龙母,鸣钟静石楼。

佛奴好相伴,来往入高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游龙潭寺
习静寻山寺,
息心戒浪游。
云藏嵩岳树,
水泛孟津舟。
听梵来龙母,
鸣钟静石楼。
佛奴好相伴,
来往入高秋。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山寺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暂时放下心中的杂念,远离无目的的游荡。
云雾缭绕在嵩岳的树木之间,
水面上漂浮着孟津的船只。
聆听佛音从龙母庙中传来,
钟声在静谧的石楼中回响。
与佛的侍者为伴,
在这深秋时节频频往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习静:习惯于宁静。
  • 息心:平息心中的浮躁。
  • 戒浪游:戒除随意游荡。
  • 云藏:云雾笼罩。
  • 水泛:水面轻轻荡漾。
  • 梵:指佛教的音乐或声音。
  • 龙母:指的是与龙相关的佛教或道教神灵,通常与庙宇相关。
  • 鸣钟:敲响钟声。
  • 佛奴:指的是佛教的侍者或信徒。

典故解析: “龙潭寺”可能与道教或佛教的信仰有关,象征着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的修行之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无忝,清代诗人,以其清新典雅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内心感悟为题材,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正值诗人游览龙潭寺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游龙潭寺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诗的开头“习静寻山寺”便直接点明了主题,展现出诗人渴望在喧嚣中寻求宁静的心境。中间几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恬静的氛围:云雾环绕的嵩岳、荡漾的水面,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特别是“听梵来龙母,鸣钟静石楼”,更是将佛教的宁静与自然的宁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最后一句“佛奴好相伴”则体现了诗人的信仰与哲思,表达了在高秋之际与信仰相伴的愉悦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诗人对宁静环境的渴望。
  • 第二联:强调心灵的平静与远离世俗的愿望。
  • 第三联:描绘嵩岳的云雾与孟津的水面,展现秋日的自然美。
  • 第四联:听到从寺庙传来的佛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第五联:最后与佛的侍者相伴,强化了信仰的陪伴感。

修辞手法:

  • 比喻:“云藏嵩岳树”将云雾比作房屋的遮蔽,增强了意象的神秘感。
  • 对仗:“鸣钟静石楼”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秋日的自然景色,表现出心灵的宁静与对佛教信仰的向往,营造出一种和谐、静谧的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神秘与不可捉摸的内心世界。
  • “水”:象征着流动与变化,反映出生命的无常。
  • “钟”:象征着佛教的庄重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寺是什么寺?

    • A. 龙潭寺
    • B. 少林寺
    • C. 白马寺
    • D. 普陀寺
  2. “鸣钟静石楼”中的“鸣钟”指的是什么?

    • A. 敲响的钟声
    • B. 风声
    • C. 水声
    • D. 人声
  3.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 A. 财富
    • B. 权利
    • C. 内心的平静
    • D. 名声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无忝的《秋日游龙潭寺》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信仰的陪伴,而后者则强调了孤独与自由的心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无忝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