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送人》

时间: 2025-01-25 00:56:52

晴景应重阳,高台怆远乡。

水澄千室倒,雾卷四山长。

受节人逾老,惊寒菊半黄。

席前愁此别,未别已沾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送人
作者: 李嘉祐 〔唐代〕

晴景应重阳,高台怆远乡。
水澄千室倒,雾卷四山长。
受节人逾老,惊寒菊半黄。
席前愁此别,未别已沾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的美丽景象。晴朗的天气让人想起重阳,站在高台上感到对远方故乡的思念。湖水清澈,映出千家万户的倒影,雾气缭绕,笼罩着四周的山峦。随着节日的到来,岁月渐长,身边的朋友也渐渐变老,惊讶于寒冷的天气使得菊花已经半黄。在席间愁苦地为这次离别而感到难过,未曾离别,眼泪已湿透衣衫。

注释:

  • 晴景:晴朗的景色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 :伤感、悲伤
  • 水澄:水面清澈
  • 千室倒:千家万户的倒影
  • 雾卷:雾气缭绕
  • 受节人逾老:指在重阳节时,年长的人
  • 菊半黄:寒冷天气使得菊花变黄
  • 席前:在席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嘉祐,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歌见称,其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及情感的细腻。

创作背景:诗作写于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团圆。此时,诗人可能正面临离别,情感复杂,既有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也有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九日送人》展现了李嘉祐对重阳节的细腻感受与对离别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重阳节的晴朗景象,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站在高台上,诗人不仅感受到眼前的美景,更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目光转向眼前的水面,清澈的水面倒映出千家万户的景象,象征着团圆与和谐。然而,接下来的“雾卷四山长”则暗示了离别的阴影,雾气笼罩四周,象征着模糊与不确定的未来。

在对节日的感叹中,诗人意识到朋友年华已逝,已然变老,惊讶于菊花的半黄,暗示凋零与时间的流逝。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愁苦,未别已沾裳,眼泪早已流下,这不仅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以清新而忧伤的笔调,描绘了重阳节的美丽与离别的哀愁,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景应重阳”:晴朗的景象与重阳节的气氛相呼应。
  • “高台怆远乡”:站在高处,心中感到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 “水澄千室倒”:水面清澈,倒映出千家万户的景象。
  • “雾卷四山长”:四周的山被雾气缭绕,象征着离别的无奈。
  • “受节人逾老”:在重阳节时,身边的朋友们逐渐变老。
  • “惊寒菊半黄”:菊花因寒冷而变黄,寓意着时间的流逝。
  • “席前愁此别”:在席间感到离别的愁苦。
  • “未别已沾裳”:未曾离别,眼泪已湿透衣衫。

修辞手法

  • 比喻:水面倒映千家万户,表现团圆的意象。
  • 拟人:将“菊”赋予“惊寒”的情感,体现出自然与人的情感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重阳节展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朋友离别的惆怅,主题深刻而富有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景:象征美好与希望。
  • 高台:象征远望与思念。
  • 水澄:象征清澈与宁静。
  • :象征模糊与不确定。
  • :象征长寿与离别。
  • :象征悲伤与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2. “水澄千室倒”中的“千室”指的是什么?

    • A. 千家万户
    • B. 千山万水
    • C. 千古传说
  3. 诗中“未别已沾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离愁
    • C.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嘉祐的《九日送人》和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涉及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加强调身世的无奈与国事的忧愁,而李嘉祐则更侧重于个人的离别情感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