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侍御史四叔归朝》

时间: 2025-01-11 19:47:59

淮南频送别,临水惜残春。

攀折隋宫柳,淹留秦地人。

含情归上国,论旧见平津。

更接天津近,馀花映绶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侍御史四叔归朝
李嘉祐

淮南频送别,
临水惜残春。
攀折隋宫柳,
淹留秦地人。
含情归上国,
论旧见平津。
更接天津近,
馀花映绶新。

白话文翻译:

在淮南频频送别,
在水边感伤残春。
我攀折隋宫的柳枝,
留恋着秦地的人。
含情对着归国的远方,
谈论旧时在平津的相见。
现在又靠近天津,
余花映衬着新的绶带。

注释:

  • 淮南:指淮河以南的地区,常用来指代江南。
  • 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和纠察。
  • 隋宫柳:指隋朝宫殿旁的柳树,象征美好往事。
  • 秦地人:指生活在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人,可能是诗人对某人的思念。
  • 平津:指平原与津渡,象征着故乡或旧日的相聚之地。
  • 天津:指现代的天津市,表示归途中接近家乡的心情。
  • 绶新:指新的官职或荣誉,象征着前途和希望。

典故解析:

  • 隋宫:隋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诗中提到的“隋宫柳”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意味着美好的情感寄托。
  • 秦地:与“隋宫”相对,秦地代表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过往情感的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嘉祐,唐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观察见长,常在作品中表达对故友和故国的思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送别一位侍御史的四叔,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故国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李嘉祐的《送侍御史四叔归朝》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离别时的惆怅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全诗开篇以“淮南频送别”引出主题,表现了送别的频繁和情感的沉重。接着,诗人通过“攀折隋宫柳”这一意象,传递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淹留秦地人”则进一步强调了对特定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后半部分则转向归国的情感,诗人“含情归上国”的表述,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反映了自己的希望与期待。最后的“馀花映绶新”不仅意在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也暗示着新的开始与前程似锦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中,展现了友谊的珍贵和对故国的热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淮南频送别”:频繁的送别,突显了离别的悲伤。
    • “临水惜残春”:在水边,感叹春天即将结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攀折隋宫柳”:借柳树抒发对往事的怀念,柳树常象征离别与思念。
    • “淹留秦地人”:对在秦地的友人的思念,情感浓厚。
    • “含情归上国”:表达对友人归国的祝福,情感深厚。
    • “论旧见平津”:回忆与友人过去的相聚,感慨万千。
    • “更接天津近”:暗示归国的喜悦与亲近感。
    • “馀花映绶新”:余花代表春天的美好,映衬新的荣誉和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攀折隋宫柳,淹留秦地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离别比作花的凋零,增加了诗的意象美。
    • 拟人:用“含情”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使情感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叙述,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离别与思念,常用于表达柔情。
  • :象征生命与希望,但在此诗中也暗示时间的流逝。
  • :象征流动与变迁,反映情感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淮南”的意象主要指代什么? a) 江南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南地区
    d) 东北地区

  2. “攀折隋宫柳”这一句中,柳树主要象征什么?
    a) 离别与思念
    b) 春天的美好
    c) 友谊的珍贵
    d) 国家荣誉

  3. 诗中提到的“天津”指现代哪个城市?
    a) 北京
    b) 上海
    c) 天津
    d) 广州

答案

  1. a) 江南地区
  2. a) 离别与思念
  3. c) 天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李嘉祐的《送侍御史四叔归朝》,两者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王勃更加强调人生的无常与理想的追求,而李嘉祐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友谊的珍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嘉祐诗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