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花心定有何人捻》

时间: 2025-01-10 23:06:09

花心定有何人捻。

晕晕如娇靥。

一痕明月老春宵。

正似酥胸潮脸、不曾销。

当年掌上开元宝。

半是杨妃爪。

若教此掏到痴人。

任是高墙无路、蝶翻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花心定有何人捻
作者:刘辰翁 〔宋代〕

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一痕明月老春宵。正似酥胸潮脸不曾销。
当年掌上开元宝。半是杨妃爪。
若教此掏到痴人。任是高墙无路蝶翻身。

白话文翻译

这朵花的花心,究竟是何人捻弄过呢?
它的颜色好似娇羞的脸颊。
像是明月下的春夜留下的痕迹,
就像酥胸潮水般的脸庞从未消退。
当年在手掌心中绽放的元宝,
一半是杨贵妃的指甲印。
如果让这花心被痴情的人掏得一空,
即使是高墙也阻挡不了蝴蝶翻身的自由。

注释

  • 花心:指花的中心部分,也可以引申为女子的心思。
  • :捏、捻动,暗示对某物的轻柔触碰。
  • 晕晕如娇靥:形容花色柔和,像娇嫩的脸颊。
  • 明月老春宵:明月照耀的春夜,暗示时间的流逝。
  • 酥胸潮脸:形容女性的容颜娇美,潮湿的感觉暗指春情。
  • 开元宝:象征美好的事物,开元是唐代的年号,指代繁荣。
  • 杨妃爪:指历史上著名的杨贵妃,其指甲的美丽。
  • 痴人:对爱情执着的人。
  • 高墙无路:象征阻碍,暗指自由受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女性美的描写而著称。他的作品多以爱情、春景为主题,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们常在春夜吟咏,抒发情感。诗中表现了对花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鉴赏

《虞美人·花心定有何人捻》是一首充满柔情与细腻感受的词作。词中通过对花的描写,隐喻了女性的柔美与情感的复杂。开篇一句“花心定有何人捻”,不仅表达了对花心的好奇,也象征着对爱情的探寻。接下来的“晕晕如娇靥”,则将花的娇嫩与女性的美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柔而又脆弱的美。

词中提到的“明月老春宵”意象,富含诗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短暂,带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尤其是“正似酥胸潮脸不曾销”,让人联想到爱情的热烈与持久,尽管时光荏苒,却依然留存于心。

“当年掌上开元宝”与“半是杨妃爪”的结合,既提到了历史名人的美丽,又使得诗句充满了文化内涵与历史感。这里的“杨妃爪”更是将美的标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女性的魅力和风华。

最后几句“若教此掏到痴人,任是高墙无路蝶翻身”,则展现了对爱情自由的渴望,表达了即使有重重阻碍,痴情者也会奋力追求心中所爱。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执着,使整首词充满了生动的张力与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心定有何人捻:询问花心的主人,暗示对其情感的探究。
  2. 晕晕如娇靥:形容花的娇嫩,传达女性的美丽。
  3. 一痕明月老春宵:暗示时光流逝,青春难留。
  4. 正似酥胸潮脸不曾销:用意象表达爱情的热烈与持久。
  5. 当年掌上开元宝:象征美好的事物,暗喻过往的美好记忆。
  6. 半是杨妃爪:引入历史典故,提升美的标准。
  7. 若教此掏到痴人:表达对痴情者的理解与同情。
  8. 任是高墙无路蝶翻身:象征爱情的自由与追求的执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花心”比喻女性的心思。
  • 拟人:将花的特性赋予人性,增强情感。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歌颂了爱情的美好与追求,表达了对女性柔美的赞美,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渴望,兼具历史文化的深度与情感的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心:象征着爱情的核心与情感的深度。
  • 明月:代表着纯洁、美好与时间的流逝。
  • 杨妃:历史美人的象征,承载了对美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刘辰翁
    • C. 苏轼
    • D. 陆游
  2. “晕晕如娇靥”中的“娇靥”指的是?

    • A. 花瓣
    • B. 娇嫩的脸颊
    • C. 明月
    • D. 春夜
  3. 诗中提到的“杨妃爪”是指?

    • A. 一种花
    • B. 杨贵妃的美丽指甲
    • C. 一种饰品
    • D. 一种美食

答案

  1. B. 刘辰翁
  2. B. 娇嫩的脸颊
  3. B. 杨贵妃的美丽指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许多诗句表达了对爱情与美的追求。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写了女性的柔美与情感。

诗词对比

  • 《虞美人》与《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前者更侧重于视觉意象的描绘,后者则强调内心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词学常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