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感别)》

时间: 2025-01-10 18:54:57

点点疏林欲雪天。

竹篱斜闭自清妍。

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

相逢恨恨总无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感别)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点点疏林欲雪天。
竹篱斜闭自清妍。
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
粉香和泪落君前。
相逢恨恨总无言。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
细密的树木在即将降雪的天色中显得格外稀疏。
竹篱笆斜斜地关着,显得格外清雅迷人。
我为了她的憔悴而感到心疼。
我想和那人携手同行,
让香粉和泪水在你面前交融。
每次相逢却总是满怀怨恨,却说不出话来。

注释:

  • 点点疏林:形容树林稀疏,点点之间透出白色,暗示即将降雪。
  • 欲雪天:即将下雪的天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氛。
  • 竹篱斜闭:竹篱笆歪斜地关着,给人一种闲适而又清雅的感觉。
  • 憔悴:形容因思念而变得消瘦、憔悴。
  • 携素手:牵着那人的素雅手。
  • 粉香:香粉,暗示女性的妆容。
  • 和泪:泪水与香粉交融,展现出一种柔情与哀愁。
  • 相逢恨恨:相遇时心中充满怨恨与不满,但又无法言说。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情感表达与古代文人对离别的感伤及对爱情的执着紧密相关,反映出宋代士人的情感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字子文,号清白,宋代词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擅长描绘爱情与离别的感伤。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作者与心上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彼此的思念与无奈。宋代是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的时代,许多诗词都反映出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情感挣扎。

诗歌鉴赏:

《浣溪沙(感别)》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爱人的思念。开头以“点点疏林欲雪天”揭开了全篇的情绪基调,描绘出即将降雪的天气,象征着凄凉与孤寂。接下来的“竹篱斜闭自清妍”,则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连接在一起,表现出一种隐逸的美感与清雅的气息。

在“为伊憔悴得人怜”一句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因爱而心疼的情感流露无遗。接下来的“欲与那人携素手”,更是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渴望,想要牵手共度时光,但又因现实的无奈而无法实现。最后一句“相逢恨恨总无言”则是对这种无奈的总结,情感的积压使得相逢的时刻变得更加苦涩。

整首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无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爱情中的苦痛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点点疏林欲雪天:描绘即将降雪的天空,树木稀疏,意象凄凉。
  • 竹篱斜闭自清妍:竹篱笆的姿态隐喻一种闲适而清雅的生活环境。
  • 为伊憔悴得人怜:因心上人憔悴而感到心痛,表现深情与关切。
  • 欲与那人携素手:渴望与爱人携手同行,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 粉香和泪落君前:香粉与泪水交融,意象感伤而美丽。
  • 相逢恨恨总无言:每次相见心中满是怨恨,却又无言以对,情感压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点点疏林”比喻人的孤独与思念。
  • 拟人:如“竹篱斜闭”,赋予物体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携素手,粉香和泪”,对称美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爱情的渴望与离别的痛苦,展现了情感的深邃与复杂。通过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感受,反映出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深情,表达出对真爱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凄凉,暗示离别的冷清。
  • 竹篱:象征隐逸与清雅,表现出一种恬静的生活方式。
  • 素手:代表爱人的温柔,寄托着深切的思念。
  • 粉香:隐喻女性的美丽与妆容,体现出对爱人的爱慕与珍惜。
  • :象征思念与痛苦,表现出情感的深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点点疏林欲雪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愉
    b) 失落
    c) 平静

  2. “欲与那人携素手”中的“素手”指的是: a) 爱人的手
    b) 诗人的手
    c) 母亲的手

  3. 诗的最后一句“相逢恨恨总无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开心
    b) 无奈与怨恨
    c) 期待

答案:

  1. b) 失落
  2. a) 爱人的手
  3. b) 无奈与怨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红楼梦》中的离别诗

  • 对比两者,刘辰翁的诗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红楼梦》中的诗则在离别中加入了更多的社会背景与人物关系。两者都表现了离别的痛苦,但风格各异。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