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

时间: 2025-01-21 23:19:04

春入陂湖已折冰,流年谁解系长绳?

土膏动後麦苗长,桑眼绽来蚕事兴。

税足了无徵欠吏,饭香时有乞斋僧。

开正父老频占候,已决今年百稼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春
——陆游

春入陂湖已折冰,
流年谁解系长绳?
土膏动后麦苗长,
桑眼绽来蚕事兴。
税足了无徵欠吏,
饭香时有乞斋僧。
开正父老频占候,
已决今年百稼登。

白话文翻译:

初春时节,河湖的冰已经融化,
岁月流逝,谁能理解那长长的系绳?
土壤温暖后,麦苗逐渐生长,
桑树的花蕾绽放,养蚕的事情也开始兴盛。
税收充足,没有欠税的官吏,
饭香四溢时,常有乞讨的和尚前来。
村里的老人们频频占卜,
已经预见今年的丰收了。

注释:

  1. 陂湖:指的是水边的低洼地带,通常用于农田灌溉。
  2. 流年:指的是时间的流逝。
  3. 土膏:指的是温暖的土壤。
  4. 桑眼:桑树的芽。
  5. 乞斋僧:乞讨的和尚,通常指求食的僧侣。
  6. 开正:指的是传统农历的正月,农事活动开始。
  7. 百稼:指的是一年的各种粮食的收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因其才华横溢、作品丰厚,被誉为“诗家之宗”。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及南宋建立,作品常体现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农民生计的关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他以农耕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诗歌鉴赏:

陆游的《初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春入陂湖已折冰”,通过“折冰”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天来临时的自然变化,带有一种温暖和生机。接着的“流年谁解系长绳”,则引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似乎在感慨岁月的无情。

在自然的变化中,陆游也关注着农田的生长,“土膏动后麦苗长,桑眼绽来蚕事兴”,展现了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农民的辛勤劳动又将迎来丰收。而“税足了无徵欠吏,饭香时有乞斋僧”则描绘了社会的安定,税收充足,生活富足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最后两句“开正父老频占候,已决今年百稼登”,通过父老的占卜,预示着丰收的希望,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间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陆游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入陂湖已折冰:春天的到来使得河湖的冰层融化,象征着温暖的季节来临。
  • 流年谁解系长绳:时间如长绳般不断流逝,谁能解读这无尽的流年?
  • 土膏动后麦苗长:土壤温暖后,麦苗开始生长,表达春天的生机。
  • 桑眼绽来蚕事兴:桑树发芽,意味着养蚕业开始兴旺。
  • 税足了无徵欠吏:税收充足,没有欠税的官吏,反映了社会的安定。
  • 饭香时有乞斋僧:饭菜的香味飘散,常有乞讨的和尚前来寻找食物。
  • 开正父老频占候:农历正月,老人们频频占卜,预示着好年景。
  • 已决今年百稼登:已经预见到今年的丰收。

修辞手法

  • 比喻:“流年”比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税足了无徵欠吏”,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象和农田的生长,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农民生活的关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代表冬天的结束。
  • 麦苗:象征着农田的丰收。
  • 桑树:代表养蚕的兴盛。
  • 父老:象征着传承和经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初春》的作者是?

    • A) 杜甫
    • B) 李白
    • C) 陆游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土膏动后麦苗长”说明了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长
    • C) 秋天的收获
    • D) 夏天的炎热
  3. 诗中提到的“乞斋僧”指的是?

    • A) 向农民讨饭的和尚
    • B) 向官吏索税的和尚
    • C) 向土地求福的和尚
    • D) 向诗人学习的和尚

答案

  1. C) 陆游
  2. B) 春天的生长
  3. A) 向农民讨饭的和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写春天,但更侧重于国事和民生的困境,反映了对时代的沉重感。
  • 王之涣《登鹳雀楼》:更注重视野的开阔与壮阔,表现出对未来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陆游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