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

时间: 2025-04-27 00:48:11

台省诸公日造朝,放慵别驾媿逍遥。

州如斗大真无事,日抵年长未易消。

午坐焚香常寂寂,晨兴署字亦寥寥。

时平更喜戈船静,闲看城边带雨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逍遥
陆游 〔宋代〕
台省诸公日造朝,
放慵别驾媿逍遥。
州如斗大真无事,
日抵年长未易消。
午坐焚香常寂寂,
晨兴署字亦寥寥。
时平更喜戈船静,
闲看城边带雨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看法。诗人每天去朝廷上见官员,心中却觉得懒散不愿去,似乎对于这种生活感到羞愧。所处的州府大得让人觉得无所事事,日子过得慢,时间似乎难以消磨。午后坐在闲静的地方焚香,早晨起来写字也只是寥寥几笔。在太平时期,更是喜欢看到船只静止不动,闲暇时就观看城边带着雨水的潮水。

注释:

  • 台省:指朝廷,官员所在之处。
  • 别驾:古代官职,这里隐喻诗人自己。
  • 媿:羞愧、惭愧。
  • 州如斗大:形容州府的面积很大。
  • 日抵年长未易消:时间漫长,难以消磨。
  • 焚香:点香,表示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
  • 戈船:这里指的是战船,象征战争。
  • 带雨潮:雨水冲刷过后的潮水,带有自然的清新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文创作,作品数量庞大,风格多样,以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逍遥》创作于陆游后期,正值南宋时期,国家相对安定,但诗人内心却常感惶惶不安。他在官场上虽有职务,但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渴望轻松的生活。诗中透露出他对太平日子的欣喜和对繁忙官场的无奈。

诗歌鉴赏:

《逍遥》是一首体现陆游对官场生活态度的诗,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开篇即点明诗人的身份和角色——台省诸公,暗示他身处官场,而“放慵别驾媿逍遥”的表述则揭示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厌倦和羞愧。诗人在描述州府的空旷时,使用“州如斗大真无事”来强调自己面临的无聊与空虚。而“日抵年长未易消”则反映了时间的漫长与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午间焚香和晨起署字的闲适场景,这种宁静与寥寥的生活状态正是他所向往的。在太平时期,他更是希望能看到戈船静止,暗示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渴望。最后以“闲看城边带雨潮”收尾,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似乎在这一刻他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陆游内心的挣扎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台省诸公日造朝:每天去朝廷见官员。
  2. 放慵别驾媿逍遥:心中懒散,却对这种生活感到羞愧。
  3. 州如斗大真无事:所处的州府宽大,实在无所事事。
  4. 日抵年长未易消:时间过得慢,难以消磨。
  5. 午坐焚香常寂寂:午后坐着焚香,常感到宁静。
  6. 晨兴署字亦寥寥:早上起来写字,字数也很少。
  7. 时平更喜戈船静:在和平时期,更加喜爱看到船只静止。
  8. 闲看城边带雨潮:悠闲地看着城边带雨的潮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许多对仗的句子,如“午坐焚香常寂寂,晨兴署字亦寥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描述州府的空旷用“斗大”形象地表现出无事可做的感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在太平的日子里,他希望能享受宁静与自由,而不是被繁琐的官务所束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焚香: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修身养性。
  • 戈船:象征战争与动荡,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 带雨潮:自然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清新与宁静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台省诸公”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官员们
    C. 诗人的家人
    D. 农民

  2.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 A. 热爱
    B. 厌倦
    C. 无所谓
    D. 渴望

  3. “闲看城边带雨潮”中的“带雨潮”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战争
    B. 自然的宁静
    C. 人生的无奈
    D. 官场的繁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
  • 李白的《月下独酌》: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洒脱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陆游的《逍遥》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陆游的诗更多地反映了官场的无奈,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美和个人的孤独。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合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