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张仲钦左司盘涧》
时间: 2025-01-11 05:00: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剑溪之南有佳处,
山灵尸之不轻付。
张公鼻祖晋司空,
谈笑得地开窗户。
溪光如镜新佛拭,
白云青嶂无朝暮。
伏几读书时举头,
万象争阵陶谢句。
公今仙去有嗣子,
关塞崎岖方叱驭。
山城何曾叹如斗,
皦皦不受世俗污。
君不见伾文往者势如山,
朝士几人无汗颜?
尊公遗事不须述,
但看当时出处间。
白话文翻译
剑溪南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山中的神灵不会轻易放手。
张公是晋朝的司空,
凭借谈笑间获得了开窗户的地位。
溪水的光辉像镜子一样,
白云和青色的山峰没有早晚之分。
伏在小桌子上读书时抬起头,
万物纷纷争先恐后,陶渊明的句子。
公如今已仙逝,留下了子嗣,
在崎岖的关塞中他依然英勇。
山城何曾感叹像斗争一样,
清白不受世俗的污染。
你难道没看到古文的气势如山,
如今的士人有几个不感到羞愧?
尊敬的公的遗事不必多说,
只需看看当时的出处即可。
注释
- 剑溪:指一条溪流,位于诗人所描述的美丽地方。
- 山灵:指山中的灵气或神灵,寓意自然的神秘与灵性。
- 张公:张仲钦,历史人物,晋朝的司空,意指高官显贵。
- 伏几:指伏案读书,象征学习和思考。
- 关塞:指边关或险阻的地方,暗指艰难的环境。
- 皦皦:形容清白明亮,与世俗的污浊相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陆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常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抱负和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陆游在政治上屡遭挫折,经历了多次的政治斗争和战乱,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通过对张仲钦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寄题张仲钦左司盘涧》以其清丽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陆游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诗中描绘的“剑溪之南”不仅是对一处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文精神的礼赞。山灵与溪光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公鼻祖晋司空”的提及,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士人理想的呼唤。通过对张仲钦的赞美,陆游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以及对当时士人的批评,认为许多当代士人缺乏担当和羞耻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最后以对张公遗事的感慨结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不仅有对往昔的追忆,更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延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剑溪之南有佳处:描写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暗示其文化底蕴。
- 山灵尸之不轻付:强调自然的神秘与灵性,表达人与自然的联系。
- 张公鼻祖晋司空:引入张仲钦,强调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 谈笑得地开窗户:表现张仲钦的风趣与智慧,象征人生的开阔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溪光如镜,形象地描绘了溪水的清澈。
- 对仗:如“白云青嶂无朝暮”,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排比:万象争阵陶谢句,表现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激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溪: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灵动。
- 张公:代表历史的智慧与高尚。
- 溪光:寓意纯净与明亮,象征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张公”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张仲钦
- C. 苏轼
- D. 李白
-
“溪光如镜”中的“如镜”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清澈
- B. 明亮
- C. 美丽
- D. 安静
-
诗中提到的“关塞”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艰难险阻
- C. 和平
- D. 富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李白的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李白的豪放与陆游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月下独酌》强调孤独与自由,而陆游的《寄题张仲钦左司盘涧》则更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传达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