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杂兴二首》
时间: 2025-01-11 12:00: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庐山杂兴二首
作者:董嗣杲
新桥迤逦去,胜迹遗仙佛。
想像名胜游,题字尚仿佛。
失笑我仆痡,偃息松郁郁。
绝景借云掩,野香趁风拂。
看山意自消,令人厌簪绂。
随意幽行清,无缘逢俗物。
白话文翻译:
新修的桥延伸向远方,留下的胜迹有仙人和佛的传说。
想象着名胜的游览,所题的字迹依然模糊。
我失笑于我的仆人懒散,靠在郁郁葱葱的松树下休息。
绝美的景色被云彩遮掩,野香伴随着风轻拂。
看山的意趣自然消散,让人厌倦那些繁华的权贵。
我随意在清幽的地方行走,无缘遇见那些世俗的物品。
注释:
- 新桥:指新修的桥,象征交通便利,也暗示与外界的联系。
- 胜迹:美好的景点。
- 仙佛:传说中的仙人和佛,表达人们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向往。
- 仆痡:仆人懒散、无所事事的样子。
- 偃息:休息、倚靠,形象地描绘出放松的状态。
- 绝景:极美的景色。
- 簪绂:代指权贵或繁华的生活。
- 幽行:清静而自在的行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仙佛”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与超自然的崇拜,庐山作为名胜古迹,自古就被文人墨客所追寻,常与道教、佛教相联系,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自然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庐山,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中游历的感受。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诗人在此感受到自然的清幽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庐山杂兴二首》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新桥的修建象征着人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而胜迹则引发了对历史的追忆。诗人想象着名胜游览,字迹仿佛,表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描绘仆人懒散的画面时,诗人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松树的郁郁葱葱与绝景被云掩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深邃与美丽。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繁华世俗的厌倦,随意的幽行清新自然,体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着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超越与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新桥迤逦去:新桥象征着前往美好景点的道路,迤逦给人一种延伸的感觉。
- 胜迹遗仙佛:提到的仙佛使人联想到自然中的神秘力量。
- 想像名胜游:表现了诗人对游览名胜的向往。
- 题字尚仿佛:字迹模糊,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
- 失笑我仆痡:以幽默的方式描写仆人的懒散,反映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
- 偃息松郁郁:松树的生机勃勃与仆人的休息形成鲜明对比。
- 绝景借云掩:美丽的景色被云彩遮挡,增添了神秘感。
- 野香趁风拂:自然的香气随风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 看山意自消:看山的意趣自然消散,显示了诗人对美景的反思。
- 令人厌簪绂:对繁华世俗生活的厌倦。
- 随意幽行清:强调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 无缘逢俗物:表达了对世俗物品的拒绝。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胜迹遗仙佛”等比喻,暗示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 拟人:松树被赋予了生机,仿佛在与诗人对话。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新桥:象征着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 胜迹: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仙佛:体现了自然与超自然的结合。
- 松树:象征坚韧与生机。
- 云:神秘与不可捉摸的象征。
- 香气:自然气息的象征,带来宁静与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胜迹”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美好的景点
- C. 一条河流
-
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厌倦
- C. 中立
-
“随意幽行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忙碌
- B. 自由自在
- C. 受限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董嗣杲的《庐山杂兴二首》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维更倾向于表现内心的宁静与清幽,而董嗣杲则在自然美中表达对世俗的反思,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庐山文化与历史》